北海的高中语文课本里选过一篇名为鸿门宴的史记片段,讲的是楚汉相争前期,项羽和刘邦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也就是发生在秦末汉初时期的故事。由此可以推知,始皇帝生活的时代已经有了这种习惯。
至于现代人常常听到的截然相反教导,所谓“食不言,寝不语”,似乎是一句近代才有的全国性误传。
它的原始版本出自论语,正确语序是“食不语,寝不言”。根据历代注解,先秦的“语”和“言”并不通用,“语”指和他人交谈对答,“言”指自己发表言论。结合上下文,这句话的限定场合是在祭祀之中,并非日常生活,梳理之后得到的完整意思是:“参加祭祀活动要保持庄严。食用祭品时不要与他人交谈辩论,破坏肃穆气氛;到了睡觉时间不要自己高谈阔论,打扰他人休息。”
这样的解读符合北海读过的关于古人生活的记录,也符合她自己的生活经验。
依她看来,现代所说的“食不言”,更多是指“咀嚼的时候不要说话”,而非“在饭桌上不要说话”。事实上,唯一要求她整段用餐过程中都不许出声的场合只有军训,别的场合一概言谈自由,从头到尾一句不说多半意味着与吃饭对象无话可说,俗称冷场。
从更现实的角度考虑,国人饭桌上的气氛也确实很适合聊天。
在追求美食,将烹饪上升为艺术的国家,吃饭不仅是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的任务,更是一种开心愉快的享受。尤其当面对精心准备的一餐,再多的压力与烦恼在食物的香气下也会暂时消解。
即使是对人对己要求严苛的始皇帝,想必也不会否认这一点。
“久等了。请容我为您上前菜(antipasti)。”
没过多久,在后厨忙碌的意大利人便用托盘端了两盘菜肴出来。本着女士优先的原则,他先在北海面前放了一盘用米饭和某种贝类做成的餐点,然后才在男士面前放下一盘海鲜沙拉。
这样被后服务的待遇对始皇帝而言应该很陌生。北海悄然觑了他一眼,见他似乎并不在意,这才彻底放下心,敢于开启饭桌上的话题:
“您需要加一双筷子吗?”
“既然异邦人用刀叉就能做到,倒也无须多此一举。”
北海在心里赞同点头。
外国人用筷子需要练习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许多第一次使用筷子的外国人认为从碗里挟起食物到送进嘴里的过程“特别漫长而又危险”,是一项需要提起十万分注意的艰巨挑战,国人用刀叉却毫无障碍,这是一种向下兼容。
“……好鲜。”
用餐叉戳了一块米饭包裹的细条,送入口中,米饭的软糯香甜与贝类的清爽鲜美结合成了无比奇妙的味觉体验,淋在米饭上的柠檬色酱汁似乎还混合了柑橘白醋一类的调味料,没嚼两下,半裹着米饭外衣的滑嫩贝肉就顺着食道滑入胃袋,北海忍不住拿起餐叉又戳了一块,再戳了一块。
“太好吃了,我从没想到贝肉和米饭竟然能搭配地这么好,就像大夏天浸在清凉澄澈的泉水里眺望远山的雪顶,整个人都精神了。这是寿司吗?”
“虽然寿司也很好,但我准备的都是我的祖国意大利的料理。”
对本国饮食文化充满自豪的意大利人如是介绍,蓝眼睛里饱含热情:“早在马可·波罗活跃的时代,意大利人就已经能够善用通过商路流入的食材调料,制作出糅合异国风情的料理。您刚刚食用的是流行于意大利东北部威尼斯的一种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