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发现,这些即将毕业或者刚毕业的小孩真的太厉害了,他们每个人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应该朝哪些方向努力,在规划人生这方面,他们比我要笃定很多。
我上大学的时候其实是非常懵懂的,既没有明确的方向,又很喜欢思考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并没有脚踏实地地规划过,毕业以后我将何以谋生,更对文学以外的事情嗤之以鼻,我不喜欢法律专业,觉得每天都要去背那些条条框框,很机械乏味,不喜欢记者行业,认为不过是写一些不痛不痒的稿子罢了,并不能真的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也不喜欢会计工作,觉得无论是去银行还是企业上班,都只能对着数字发呆,毫无生气。对这些职业的偏见导致我从一开始就把它们打入了另册,每天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又没有不食烟火的物质条件,就是那种眼高手低的状态,现在想一想,真的十分可笑。
经过这些年的职业经历,终于意识到,工作并没有多么悲壮的宏大叙事,不过都是些琐碎的重复,也不需要一个人有多大的天分和创造力,只要在日复一日的工作里,在一次一次的任务里,积累职业所需的工作经验,这么浅显的道理,如今刚毕业的孩子就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我却要等到年纪一大把的时候才懂得其中关窍,从这方面来看,我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后知后觉。
说起这个词,我想起大学时候,由于感受力比较好,并且喜欢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能较好地认识自己,所以经常会嘲笑那些搞不清楚自己所思所想的同学,说他们后知后觉,那时候我多么自信,不管是盲目也好,虚荣也罢,那种自信是丝毫不打折扣的。可是现在,我要用这个词来嘲笑我自己了,回首再看那些曾经被我嘲笑的同学,他们在职场上已经远远地走在前端,风水轮流转,随着时间的流走,证明我才是那个后知后觉的人。
不过已经不重要了。
昨天,谭总向保荐代表询问临时堆场的租赁协议,主要是请他把关,如何在协议里约定物权的转移事项,另外,这种操作增加了一道转运手续,财务部门应该怎样记账。
保荐代表同项目负责人讨论,如果公司在临时堆场确认入库的话,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物权很明显归海源所有,记原材料科目,但是如果不在临时租赁的堆场入库,仅仅只是作为中转,到了公司以后再入库,情况就比较复杂了,物权倒是比较好约束,可是财务记账就有争议了,是记在途物资还是原材料?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衍生的问题,在途物资属于存货吗?是否需要盘点?
我在边上听得似懂非懂,毕竟已经学了一个半月的会计知识,听到这些名词并不觉得陌生,可是真要我举一反三,还真没有那个本事。
正当我努力以现有认知思考的时候,保荐代表突然问我,小顾,你最近不是在学会计实务吗?看看在途物资是否属于存货。
我听了以后,非常尴尬地说,很惭愧,我刚学习,还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让我去网络上查一查吧。
没想到对方却说,不,不,不,我并不是想要你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是需要你把那本教材借我看一下,看完我就明白了。
这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别人压根儿就没有指望我能回答问题,想到这里,就更加尴尬了,好在如今我已经脸皮够厚,笑着笑着就把尴尬的情境化解了。
以前的我是多么天真,看不惯身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