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天使无声》正文 第10章 嘱托(一)
    美丽的京杭大运河,在sd的李家庄村东面大约500米处蜿蜒北上,受大运河充沛水资源的孕育,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原小村子周围绿荫环抱,村内的家家户户院子里也是古树参天,枝繁叶茂,整个村子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特别是在夏天,村外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村内是绿荫掩映下青砖青瓦的平房,站在大运河长长的堤坡上遥望这个小村子,李家庄就像一块绿色的宝石,堆蓝镶翠,令人神往,叹为观止。

    李家庄村南有一条小河,小河自西向东流过,注入京杭大运河,在当地,这条小河又叫防洪排涝灌渠。夏天暴雨来临时,从村子里大街小巷奔涌而出的雨水,全都泄到那条小河里,庄稼地里来不及渗进土壤的水,也顺着田地里的小水沟流入秋收公路旁边的水渠里,再顺着水渠流进村南的那条小河,在小河里与村子里泄下来的雨水汇合在一起,就向东流进大运河了。春天的时候,雨水变少,田里的麦苗需要浇返青水的时候,村干部们就在大运河的堤岸上装上几台大水泵,把大运河里的水抽到那条小河里,水就顺着那条小河又流到秋收公路旁边的水渠里,各生产队就从水渠边上架上抽水机抽水浇麦子,放返青水。

    在村子的东西村口,各有一条通往村南小河的秋收公路,因此,在小河上东西各有一座小桥,东边的小桥叫土桥,西边的小桥叫石桥。土桥是在河的两边用大青砖和石灰垒起的砖垛子,再在砖垛子上面搭上一排粗粗的檩条,在檩条上铺上一层木棍,木棍上面再铺上一层厚厚的玉米秸秆,在秸秆上再铺上一层麦秸,麦秸上再铺上三合土(石灰、沙子和粘土),泼上水后,再经过碌碡的反复碾轧,三合土变成了坚硬结实的板块,下雨的时候水冲不走,车走在上面轧不烂。等夏天暴雨成灾的时候,河水猛涨,土桥堵塞河流,村干部就带领社员们把桥上的檩条扒掉,让河水顺利通过,等洪水过去之后,再把檩条铺上,这样既能泄洪又方便交通,所以老百姓叫它土桥,村干部们也叫它防洪桥。西边的小石桥又叫漫水桥,它是由石条和石板组装而成的,在河的两边用石条垫起两堵一米多高的石墙,然后在两堵石墙上面盖上大约30厘米厚的几块石板,水就从石板下面方方正正的桥洞中汩汩地流过,夏天暴雨来临的时候,洪水可以越过桥面顺利通过,因此,老百姓又叫它漫水桥,漫水的时候,由于水下是石板,所以,马车照样可以从桥上通过,出行的人们也可以在桥上趟水过河,所以当暴雨和洪水来临时,村民们仍然可以在桥上畅通无阻。村民们从村东头出村向南就走土桥,从村西头出村往南就走石桥,石桥是隋朝开凿大运河时建造的,土桥是1958年******修建的。因为村子里的土地大都集中在村子南面上万亩的开阔地上,村民们又把那万亩良田叫做南大洼。南大洼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村民们的活命田。在古代村民们去村南干农活,都要走村西的小石桥,在村东头住的人们还要绕到村西去,走石桥过河下地去干活。1958年******,村干部们就商量着在小河上对着村东头的地方修一座土桥,来方便村东头的人们下地干活。解放前,村东头有一座大庙,解放后破旧立新,提倡无神论,那座古庙也就破败了,庙里的和尚在政府的说服下也还了俗,当上了人民公社的社员。村里在大庙的正殿办起了村办小学,侧殿当了教师的办公室。大庙院外还有一圈低矮的院墙,院墙内是解放前僧人们种菜的地方,村干部们就把这些院墙拆了修了水利设施,其中有一部分大青砖就用来修了村东南的那座土桥,桥下是哗啦啦的流水,桥上村民们纵情地唱着歌儿下地去干活。小河的两岸是两行垂柳,长长的柳枝垂到水面上,荡来荡去的,河里的小鱼,在水面上也跳来跳去,与那柳枝柳叶做游戏玩耍。

    五八年这年春天,村里出了一件大喜事,村党支部书记李大壮的媳

-->>(第1/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