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唐代“诗圣”杜甫,在离蜀东归途中,病居云阳,翌年春,离开云阳,寓居夔州。
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直第三年的春天,他才离开奉节,直奔湖北荆州,实现了同亲友团聚的愿望。
杜甫在夔州,先后写了430多首诗,约占现杜诗的三成。杜甫在夔州所作《登高》一诗,历来为诗论者所推崇。诗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有人称它“高浑一气,古今独步”,更有人称赞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杜甫除了描绘夔州山川风物的佳作外,还写了大量反映夔州一带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这些诗篇,体现了杜甫“政治诗”的特色,如《负薪行》和《最能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负薪行》里,诗人详尽地描绘了三峡妇女的悲惨命运:由于连年战乱,男丁减少,许多女子“四十五十无夫家”,她们每天上山砍柴负薪归来,虽已“面妆首饰杂啼痕”,还得“地褊衣寒困石根”,过着熬更守夜的日子。可是,一些怀有偏见的人,却嘲讽夔州一带女子长得“粗丑”,连丈夫都找不到。杜甫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愤怒地质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在《最能行》里,杜甫又向侮辱三峡男子的偏见者发出正义的质向:“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字里行问,倾注了诗人与人民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
杜甫留寓夔州期间,曾经几度移居.他在瀼西居住时,西边的邻居是一位十分贫困的妇人。该妇人为生活所迫,经常怀着恐俱的心情,悄悄去杜甫的房前打枣子吃。杜甫明明知道,但从不惊动她。杜甫另迁新居后,将瀼西原住的房子让给从忠州来的吴南卿。吴南卿为了防备穷妇人过来偷东西,便筑上篱笆挡住她。杜甫听说后,坚决反对吴南卿这样做,特意写了首《又呈吴郎》的诗进行劝说:“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这首诗,既表达了杜甫对劳动人民哀怜的感情,又抨击了不平的社会和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夔州人民为了纪念杜甫,曾在东屯(今草堂果园)杜甫故居处修建杜甫草堂。后又在白帝城山腰观音洞旁建杜甫西阁,今江水上涨已淹。
二爷爷还是忍不住发言,讲的是诸葛武侯布“八阵图”一事,摇头晃脑唏嘘不已,佩服得五体投地。
八阵图传说是由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亮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诸葛亮“八阵图垒”据传就在永安宫南江滩上,坐落在金坛儒林镇东南的大鲁墅和小鲁墅村,因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八阵图村落”早已面目全非。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
“八阵图”的组成,是以乾坤巽艮四间地,为天地风云正阵,作为正兵。西北者为乾地,乾为天阵。西南者为坤地,坤为地阵。东南之地为巽居,巽者为风阵。东北之地为艮居,艮者为山,山川出云,为云阵,以水火金木为龙虎鸟蛇四奇阵,作为奇兵。布阵是左为青龙(阵),右为白虎(阵),前为朱雀鸟(阵),后为玄武蛇(阵),虚其中大将居之。八阵又布于总阵中,总阵为八八六十四阵,加上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