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其实在很多时候,都能看到所谓士族的称呼。心里原本是有些瞧不起的,因了当时的人民教师,不管是出于所谓阶级斗争论或者知识的局限性,终究是把士族归结到统治者范畴的——须知,在我生长的那些年代,统治者往往意味着反动,意味着和劳苦大众做对,意味着从思想上要远离之,要批判之,要讨伐之。</p>
</p>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渐知道,士族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得的。最起码的一个标准就是所谓的家学渊源。</p>
</p>
家学,家族世代相传之学。家学而渊源者,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p>
</p>
其实,士族在某些年代,和世族几乎是同等同意义的一种称呼。原因就在于,在那些年代里,书籍——等同于现在的知识——是掌握在社会上层手中的。也因此,在孔孟时代存在的有教无类,到了之后的几百年间,变作了上层内部的一种调调。至于平民,恐怕很少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有例为证,人们为了说明某个人的学识成长速度令人惊讶往往用“吴下阿蒙”的故事,常说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也就出在这里。吕蒙在未得高位之前,不管是个人因素也好,或者工作原因也好,没有机会读书,而孙权一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就引发了吕蒙埋头苦读。认真来想想,吕蒙,出身行伍之间,身份卑微,其实应该是没有读书的机会的,一直到了“当涂掌事”,也就是他做当涂长的时候,才有机会接触那些只在上层统治阶级中流传的书籍,或者叫做知识。</p>
</p>
还有一个例子。三国蜀汉后期的文盲将军王平。历史记载王平是大字不识一个,根据历史记载,最初王平随少数民族将领杜灌、朴胡投奔曹操。由此可见王平的出身应该不是什么名门世家,所以他没能够接触那些诗书兵法之类的应该是一种正常现象。同样还是史书记载,王平在行军和驻守中,总是让人给他念《史记》、《汉书》中的本纪列传给他听,不但能够明其大意,并且能给予评价不失其旨。通俗一点说,我虽然不识字,但我让识字的给我念来听总是可以的。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王平逐渐成长为一个近乎完美的名将,并且口授的公函、条例,整理之后,很有见地,有条理。</p>
</p>
其实,上面这些,在中国古代史中,有一句话,叫做愚民政策。</p>
</p>
在现代网络小说中有一种观点,把古代士族阶层分成了所谓的寒门士子和豪门世家。</p>
</p>
豪门世家,自然有着自身的底蕴。包括传承了百多年的家学,包括教导出来的弟子门生之类的——要知道,在几千年黄河文明史,所谓的背景和关系网堪称贯穿始终。</p>
</p>
举个例子吧,汉末郑玄。 以古文经为主,兼采今文经说,编注群经,世称郑学。康成公弟子无数,堪称遍布天下,比较有名的崔琰、王基、国渊、郗虑等人,如果这些人没听说过,大汉皇叔刘备早期的幕僚孙乾想必知道的人不少,也是师从郑玄。据称郑玄弟子曾多达千人这些人活跃于汉末三国政治舞台达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