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牧野短笛》正文 相濡以沫??还是无题的好
    在我的手机里,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老太太扶着老爷子在滚滚车流中过马路,还有一张也是老太太扶着老爷子在过马路。</p>

    其实这是朋友们常说的那句话。叫做少年夫妻老来伴。伴不伴的现在以我们这个年龄很难体会,少年夫妻的滋味,恐怕还真的能说上那么一两句。</p>

    要说起来,对这对老夫妇还真的是艳羡的成分居多。就像前几年经常看到的那些文章,比方说涸泽之鱼相濡以沫,比方说相敬如宾不相睹,这些貌似现在这个环境下都成了可望不可求的夫妻境界了。</p>

    若干年前,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时候,其实根本没有想过这么多的柴米油盐,甚或原本就没有想过这些年竟然能够坚持下来,最终还真的走进了婚姻的殿堂。</p>

    几年的婚姻生活,收获最大的,恐怕就是在口角的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恐怕就是在长久的离别之后见面时的那一抹淡然的微笑。</p>

    老人常说,夫妻吵架床头吵床尾合。又有一种说法叫做马勺没有不碰锅沿的。</p>

    大概意思,应该就是少年夫妻吵架是很平常的事情吧。</p>

    跟朋友们在一起,和同事们闲聊的时候,说起某一家夫妻俩结婚几年都没有红过眼,大家几乎就是异口同声的说一句:不现实。</p>

    貌似在人们的思想状态中,竟然认为少年夫妻吵架是必然的,不吵架反而成了或然。</p>

    走在大街上,时常看到老太太推着轮椅,上边坐着一个貌似半身不遂的老爷子。网络发达的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几年前报刊上常报道的老爷子多年不离不弃照顾病中的老伴儿。</p>

    在当时,这些都曾经让我怦然心动,都曾经让我心中多了那么一丝柔情。</p>

    结婚时候,天主教的婚礼是很庄重的,依稀记得主婚人往往在最后问上一问:无论疾病、灾难、贫穷,你愿意和他同甘共苦,不离不弃吗?被问到的新郎新娘要手按圣经对上帝发誓我愿意,才算成礼。</p>

    传统的婚礼也同样有拜完天地拜父母夫妻还要拜上一拜,同样也有同甘共苦的含义,因了我们的祖宗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一跪拜,就已经有了发誓的含义在里边。所以在古代少有离婚状况的发生。反而更多的传播的是贤内助,是乡里的贤名传到上层被立上所谓的贞节牌坊。如果抛开它消极的一面,这未尝就不是一种认可——一种对丈夫忠孝妻子贤惠的认可,一种对相夫教子的女性几千年温良恭俭让的认可。</p>

    现在说的反而少了。</p>

    现在的夫妻生活,更多的说的是夫妻双方的平等,而且往往被异化成为居家男人、家庭煮男等等称呼。至于赵黄等人的小品中的惧内情节,恐怕国人不会陌生。</p>

    突然想起了一个掌故:知府升堂,小吏迟到。究其原因,小吏回曰:“后院着火”。知府大怒,观汝颜色,分明为妇人抓伤。欲惩之。时夫人屏后听堂,及此,大怒。丫鬟禀告知府。知府语于小吏,汝且退,吾家后院亦着火矣。</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