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离开同学和朋友,思念之情难免;生活环境不同,饮食习惯差异大;有的人不习惯军营生活,向家中诉苦;有的人觉得部队生活很好,向朋友炫耀;汇报自己在部队的生活和训练,牵挂家乡亲人的健康和安宁……写信、收信成了与家人及亲朋好友感情交流的最重要方式,也是新兵每天最享受的事情。</p>
那天,余平从连部取信回来,发现憨老张坐在宿舍专心地复习防护理论,于是奇怪地问:“今天怎么不去连部抢信?”</p>
“我算了一下,今天应该没有我的信。”</p>
“为什么?”</p>
“我这几天连续收到不少的信,昨天就收到4封,该收的都收了;之前写的几封信还在路上,他们不可能这么快回复。”</p>
“看来这封信是多余的了,要不要退回去呢?”余平将一封信在憨老张面前愰了愰,故作为难地问。</p>
“真是我的信?哪里来的?”憨老张立即兴奋地从小櫈上站起来。</p>
“地址不是你们家的,你就慢慢看吧。”余平把信递给张潮贵,转身离开,因为他今天也收到1封信,没时间闲扯。</p>
一般收到书信,大家看上1遍2遍也就算了,可憨老张不同,他喜欢把信从头到尾认真地读上数遍,反复琢磨,细心体会。回信时更是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虽然如此,有时仍对来信不明就理,回信词不达意,只得硬着头皮去请教战友,其中请教最多的就是肖吉林。</p>
这种事也只有肖吉林最有耐心,又有能力帮忙。</p>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看似颇有道理,但放在憨老张与肖吉林2人身上,又似乎不太准确:因为2人文化程度相差甚远:1个小学没读几年,1个高中肄业;性格爱好也有天壤之别:1个从小喜静,1个天生好动;1个适应低调,1个喜欢张扬。但就是这样两个人却成了1对好战友、铁哥们,这让不了解情况的人觉得不可思议。</p>
其实他们的友谊说来还有一段缘故。</p>
憨老张刚分到连队时,说一口地道的广东潮汕话,除了老乡,能听全他说话的人很少,他也听不懂别人说话,哪怕战友说的是标准普通话,他有时也要费好大劲才能听明白。</p>
说来也巧,肖吉林家的邻居就是广东潮汕人:同为军队干部,又同住一栋平房,两家大人关系很好,来往频繁;两家的孩子也挺投缘,经常在一起玩耍,赶上吃饭的时候,无论在哪家,只要有好吃的,端起碗就吃,抹抹嘴走人,十分随意。</p>
肖吉林与他们接触多了,广东潮汕话虽然说的不好,可听起来并不费力。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加上他摹仿能力强,学习效率高,到连队没多久,也能说上几句潮汕话,关键时刻给大家当翻译还凑合。也正因为如此,他俩较早有了共同语言。</p>
此外,肖吉林觉得憨老张为人耿直、讲义气、重感情,有几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当时部队发的军装都是用涤卡布做的。这种布料做的衣服冬天穿挡寒、厚实、耐用和好看,但洗起来也挺麻烦,湿水后特别重,再加上冬天天冷,不容易拧干。憨老张只要看见肖吉林在洗衣服,每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