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秋林镝》正文 第七节
    六</p>

    李师师拒绝随赵佶南逃,赵佶也不在乎选什么良辰吉日了,初三的晚上夜漏二鼓时,就慌慌张张出通津门坐船出逃。</p>

    他先是坐船,觉得船太慢,又改坐轿子,还是觉得慢,又找了一艘运砖瓦的船坐上。饿了,找船主要一个炊饼,一昼夜竟跑出了几百里地。到了亳州后又买了几匹健壮的驴子骑上继续跑,到了符离才登上了官船,稍事休息。这时候,皇后带着一部分皇子、帝姬才赶了上来。为了太上皇的安全,童贯和三衙殿帅高俅也立即带兵赶去护驾,一直追到了符离。</p>

    赵佶这才喘过来一口气,终于逃出来了。至于国家兴亡,江山社禝,亿兆子民,就这样交给下一代了。</p>

    赵佶在船上望着烟雨凄迷的淮河,思绪万千,他填了一阙《临江仙》:“过水穿山前去也,吟诗约句千余。淮波寒重雨疏疏,烟笼滩上鹭,人买就船鱼。古寺幽房权且住,夜深宿在僧居。梦魂惊起转嗟吁,愁牵心上虑,和泪写回书。”</p>

    赵佶口里喃喃自语:“东京只怕是守不住了!守不住了!须再作打算,须再作打算,再作打算……”</p>

    自此以后,赵佶越逃越远,不只是“毫州进香”,而是把香一直进到了镇江,直逃过大江以南,这才停下脚步来。他对京师的印象越来越淡漠了,对它的存亡安危早已置之度外,对那里的百万生灵、少帝和许多皇子帝姬的命运也只好让他们自己去挣扎了。 </p>

    </p>

    再说赵桓虽然当上了皇帝,可是他马上发现他成了光杆司令,朝廷的文武百官突然掀起了一股“致仕风”。平时赖着不退休,赶都赶不走的官员们此时纷纷上章请求致仕;没到致仕年龄的官员不是称病,就是声称父母年事已高,要回家尽孝,请求提前致仕或请假回家侍奉父母;还有不少人仿佛也要跟着太上皇去烧香还愿似的,一个个偷偷摸摸地跑出了京城。赵桓就手翻了一下汴京城的防守方略,突然间吓得半死不活,差点哭出声来:原来全京师的禁军精锐都被老爹早就派出去了,到黄河岸边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驻守。</p>

    京城里的禁军是都城里最后的依仗,这种时刻居然派了出去,金军一旦兵临城下,偌大的京城由什么来守卫。自己这不真成了替死鬼肉盾牌了吗?好在泱泱华夏,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总是有人能够站出来力挽狂澜,延续中华道统的。这时候站出来走进青史的,是个平时在朝中不能见容于人的小人物,那人名叫李纲。</p>

    李纲,字伯纪,生于公元1083年,祖籍福建邵武人。在公元1112年时他考中了进士,五年之后,当上了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这个人秉性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而当时六贼当朝,朋比为奸,播乱天下。李纲向“六贼”宣战……李纲被“六贼”贬官。他成了一个闲散小官——起居郎。李纲本性不改,当起居郎也有话要说。宣和元年时京城发大水,他乘机上书说这是因为京城里奸佞太多,提请朝庭注意。结果是他再一次因言获罪,被踢出京城,到南剑州的沙县管税务,到边远地区负责毛分级别的税收。六年之后,命运把他召唤回京,升到了太常卿的位置,这仍然是个闲散的官,负责国家的礼乐、郊庙事务,说白了就是个场面活儿,给国家的大型户外演出节目增光添彩。当时是公元1125年的8月份,距离金军伐宋还有100天左右。</p>

    百日之后,金军逼近,举国慌张,冠盖满京华,全都成了缩头乌龟,没一个能提出起码的对策来。李纲选了个最直接最彻底

-->>(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