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秋林镝》正文 第八节
,这句话正中李纲下怀,他当然敢出战。李纲义正辞严:“如果陛下不以李纲为懦弱,命臣统领守军,李纲自当竭心尽力,以死报国。只是李纲官卑人微,恐不能镇服士卒。”</p>

    赵桓当即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赐给官服袍带。李纲就在殿上换上官服,对赵桓说:“国难当头,臣不敢辞!”</p>

    就这样,李纲被封为尚书右丞,相当于副宰相,在金军马上临城的紧要关头迈进了帝国宰执的行列。</p>

    </p>

    折腾了半天,到午饭时间了。赵桓心神不定,不放宰执们出宫。大家吃完午饭后再聚到一起。这时候李纲发现又有点不对头,忐忑中,他给钦宗讲了个故事,故事就是唐朝的安史之乱。</p>

    李纲说:“当年安史之乱中,唐明皇李隆基最大的失误,就是一听说潼关失守,立即放弃长安,入蜀以避敌锋。大唐宗社朝廷碎于贼手,用累年之功仅能勉强恢复。唐明皇的失策正在于不能坚守京城,以待勤王之师。今陛下即位,举国期盼。四方勤王之师,不日将云集于此,敌骑必不能久留。如果弃城而去,车驾一出,都城就势必大乱。臣虽留守,无济于事!宗庙朝廷,将毁于兵火;苍生黎民,将惨遭涂炭;京城宫殿,将玉石俱焚。恳请陛下三思!”</p>

    归根结底一句话,当此时,只看君王有没有直面敌人坐守孤城的胆气。如果有,那么天下臣民们就会相应的勇气倍增;如果没有,君王大臣都逃跑,小民们为什么要拼命?</p>

    赵桓默默地听着,没等回答,突然间有个内侍跑了进来报告——“皇后、国公已经启程,出宫很远了。”</p>

    那是赵桓的皇后、儿子,居然把丈夫、父亲扔在后边,自己谁也不通知,悄悄地逃出都城,跑出去很远了。赵桓立即就跳了起来,他又慌又急,对李纲等人说,你们不必再挽留了,朕已决意出京到陕西去,到那里招集西军收复都城,绝不能再留在这里。</p>

    ……果然,怕着什么偏来什么,李纲只能跪倒,声泪俱下,继续给皇帝分析后果——如果您逃了,哪怕把都城交给我,谁能听我的命令?纵然听令,精兵不是外出,就是跟您逃跑,都城用什么来守卫?如果京城陷落了,以金军的残暴,几天之内,京城就会残破到燕云十六州的地步,那时您再回来收复,还有什么意义?</p>

    赵桓犹豫,李纲说的都是实情。赵桓又一次安静下来,他提笔写了两个字:“可回。”押上御印,交给内侍,让他们追上皇后,国公,都召他们回来。</p>

    皇帝不逃了。这时是公元1126年正月初三日的下午。</p>

    到了晚上,赵桓又变卦了。因为皇后、国公继续跑,根本不听他的命令。这直接打击了他的信心,连夜下旨给宰执大臣们,告诉他们自己在明天凌晨时分出发,国家托付给李纲,让他当东京留守。</p>

    </p>

    李纲接到命令时已经是深夜,天亮时李纲上朝,道路上又纷纷传言:官家将驾出西城。李纲无暇细问,拍马径往大内。这时宫门口果然是一片逃难的景象,许多神色仓皇的宫人从内廷侧门出来,身上的衣服单薄凌乱,显然是临时得到的命令,来不及梳妆一番,就奔出来了。她们手里只带一个包袱和一卷被褥寝具,没头苍蝇一样往来乱窜,不知道要听谁的话,往哪儿走才好。还有一排排的卫兵、内侍在搬运箱笼行李;几乎整个皇宫都在大搬家。另有更多的禁军卫士在清晨凛冽的寒风中披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