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西周王朝》正文 第二百六十九回 晋穆侯伐千亩姜戎
    话说周宣王求雨得成,千里王幾之地的旱情得到解救,而北部黄土高原地区的旱情依然如故,百姓不得生存,尤其是太原地区,汾水流域,汾水神也没有显灵,无雨无水,无法拯救旱灾,淢父想出的南水北调,少说要十年二十年的工期,远水难救近火,火一般的天气,让人窒息,远水解不了近渴,北方人民没有吃喝,只能出来抢。

    抢谁?

    彘(zhi)人,就是汾王之时的汾王王庙之民,汾王王庙周围,北有姜人邬氏,兹氏,皋狼,祁人,白狄肥氏,盂国仇犹等诸侯国,南有霍国,赵国,杨国,晋国,霸国等国,这次闹事的是千亩地区的姜人邬氏,他们本是汾王时期的王田所在地,属于周王朝直属王田,属于井田制的原始助田,井田九百亩,其中一百亩公田,八家助耕中间公田,现在这些公田私田都是颗粒无收,而且三年大旱,仓无斗粮,百姓们饿死很多,朝廷也是无奈,不管朝廷怎么无奈,活着的人总想法活着,羌人组织抢了汾王王庙的粮仓,抢粮的过程中,和守卫粮仓的士兵发生械斗,双方死伤惨重,汾王庙也被破坏,这让宣王很是火大,如果不抢,走救济申请途径,朝廷也会救济百姓,只不过这个流程走下来也要一个月,朝廷不是不管百姓,而是流程图太长,百姓等不及,如果等到朝廷的赈灾粮到了,可能已经饿死更多人,饥荒年代,抢就变成常态,但是你不能抢王家的粮库,不能破坏汾王王庙,那是当朝宣王父王的大庙,怎好破坏?不理智的行为,加上有组织行动,就构成暴乱,暴乱就要平定,就要平息,保持地区安定,这是朝廷首要大事。

    千亩地区,就是太岳山北麓西北地区,方圆三十里,居住着五万姜人,酋长邬氏,是个中年男人,好战凶猛,武力盖世,也是族人引以为豪的大英雄。

    千亩本是汾王在此十四年的食邑之地,因为厉王在此长居十四年之久,并在此执政,宣王平反汾王之后,称此地为中都。周王朝宗都镐京,东都洛邑,西都槐里,中都彘城,中都,源自冀州中心之意,也是表明厉王在此建都之意。

    中都地区,共有十几个城邑,这些城邑,也是朝廷直属田地,千亩邑,中都邑,兹氏邑,瓜氏邑,交口邑等小城邑,有君王居住的城市,叫都,没有君王居住的城市,叫邑。中都是汾王时期扩建,这里也有王朝下派来的官员,千亩地区官员已经遭到杀害殉国。

    宣王容不得天下动乱,号称宣王中兴才十年,宣王还在满腔热情的统御阶段,宣王令晋穆侯出兵平定千亩地区的姜人暴乱。

    晋穆侯得王令伐千亩之姜戎,于是,连夜备战,发兵北上,晋穆侯这次如果平定千亩姜戎,又是大功一件,坐稳黄河之东的北方老大的位置,还是可能的。

    晋穆侯率三万大军,穿过杨国、赵国,到达霍国的太岳山西麓,驻军灵空山山脚,随军粮草辎重,也囤积于此。

    在晋穆侯的心里,这次战役不算大,千亩之地的人口总共就五万多人,而晋军兵力就来了三万人马,屠族的能力可能都有。晋穆侯大意了,战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轻敌,兵家,诡异也,世间兵家高手如云,一个军师可以抵挡三万大军,这在特定的情况下,绝不是吹嘘,轻敌,兵家大忌。

    晋军刚到千亩边缘地带驻扎,千亩姜氏族长邬氏对族人说:“小子们,晋人送粮食来了,粮食就在灵空山脚下,晋军虽然声势浩大,可是现在炎日的仲夏,他们身穿铠甲,哪里能受得了,我等光着身子,前去和他交战,我们的目的,就是钱粮,粮食抢到之后,迅速向汾水河西岸撤退,汾水河虽然没有什么水了,但是,我们将上游水位拦截,下游就一滴水也没有了,这样在两天之内,晋军靠挖井吃水,晋军恢复不了元气,干上一票在说。”邬氏酋长这是土匪做法,不过他说的

-->>(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