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之战,周军彻底败了,大败,惨败。
樊山甫无奈何地的向宣王报告败绩,请求支援。
宣王下令太宰樊回都,令兮甲仲山甫出师前去剿灭赤狄之乱,让其诚服朝贡。
樊山甫得令,回师,兮甲吉父率师北上,换下樊山甫。
兮甲作为老道的统军将领,吸取樊山甫的失败经验,他没有急着前去前线和赤狄硬拼,而是屯兵中都邑,在此建筑高台,建立防御工事,练兵遣将,适应北方战场的环境地形气候变化。并修筑西面北面围墙,预备赤狄来攻,。
兮甲将军,这是什么想法,古交离中都邑相距百里,难道他不前去主动攻打赤狄,而是在此防守?
兮甲解释说,这是第二道防御性工事,万一不敌赤狄,退到此处严防坚守,也是最佳方案。
兮甲知道,赤狄二十万大军,自己仅有六万大军,如何是赤狄对手,就是防御,也成问题。
难道他要丢弃北唐之地?
不是丢弃,不是放弃,只有朝廷发兵三十万,方可说此大话。这个年代,没有兵法可讲,就是靠人多势众,以多打少,最起码要势均力敌,方可一搏,现在六万周军,如何直面二十万狄人?如此不顾战士的生命,前去硬拼,自己不是自己人的刽子手?下场和太宰樊有何区别?
兮甲吉父说的一点不假,不是他不战,怯战,而是面对现实,他能保住二线防线,他就满意了,为此,他借故修筑中都邑的防线工事,矮墙城防,并在此练兵点将,训练实战本领,这个工事一搞,一年时间还是要的。那就让他大搞朔方工程吧,宣王也没摧战。
一年过去,宣王等的急了,下令兮甲将军主动出击,剿灭狄人叛乱。
宣王三十三年春天,兮甲将军得到王令,思考再三,乘狄人不备之际,突然对岚城实行突袭,六万大军,瞬间拿下岚城,岚城狄人来不急求救,已经大败,兮甲将军下令乘胜北追,一直追到宁武之地。赤狄人降服,归顺。
兮甲将军捷报上报宣王,宣王赞许兮甲,同时也讽刺兮甲说道:“兮甲将军修建战事工程,点将练兵一年,一举成名天下知,赤狄丧胆,中都邑作长久备狄,令兮甲将军常住中都邑,继续练兵点将,管控赤狄,管控千亩姜戎,一举两得。按功奖赏,司马程伯休前去赐赏。”
兮甲将军得令,也无话说,只好将中都邑作为第二故乡,继续修建城堡,防范不测。
兮甲将军打了胜仗,这让太宰樊山甫无地自容,名声扫地,他知道他的这一生的后半生,晚节不保,他在等待宣王的降罪。
宣王并没有对樊山甫的打败仗如何如何,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兵败乃兵家常事,只不过朝廷好久没败过而已,看来太宰大人不是兵家,是个建设性政客,这样吧,齐成公薨毙,你代表朕前去吊唁,同时辅佐齐庄公,也可管控东方诸侯,同时,就像兮甲将军一样,修建城堡,就像召公虎当年修筑南申之城一样筑城,作为将来东方牧伯的城池。”
“老臣领命。”樊山甫叩拜稽首。
樊山甫作为一朝太宰,却要去齐国修建城池,修建未来的候伯之都,这是外调贬用。这在宣王看来,这有何不可,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又不能免掉干了三十年太宰的宰官,那么,只好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了。
宣王三十四年,太宰樊山甫到了齐国,开始修筑方牧城池。其实修建方牧城池,只是一种说法,宣王主要还是要对齐国进行土地改革,税政改革,做个具体标杆,对东方诸侯做个示范标准。这样的大事,如果没有太宰前去实施推行,可能齐国也不会愿意积极去干这个事情,宣王给齐庄公带个高帽,作为未来东方方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