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可能一下就将繁体字废除,要有一段过渡期,这一段时间繁体字依然是要教的。于是我让欧阳修主持编写一份繁体字的古文教材,一份简体字的古文教材;让司马光主持编写简体字的历史教材;让曾公亮将《武经总要》翻译成简体字;让沈括主持编写中医教材;让苏颂和沈括主持制定十二气历(二十四节气定年法)和太阳历。治平元年十一月中旬,小学两百余名师生已经编写出了简体字语文教材。各路工厂也建的差不多了。王安石来到了汴京见了我,我给他表明了变法的决心,又大概讲了下我变法的方案,王安石兴奋的答应了帮我。王安石是带着家眷来的汴京,我让王安石与其长子王雱、次子王旁一起先到小学学习。
我面见英宗说到:“父皇,我大宋建国已有百余年。现如今冗官、冗兵、冗费,再加上连年战事和频繁的灾害,我大宋已是积贫积弱。大宋近几年已经是财政赤字,周边还有虎狼环视,再这样下去将会危及社稷。”
英宗其实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之所以不敢变法是害怕。自古变法就是剥夺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样势必会造成社会动荡,英宗怕自己控制不住局面,所以索性不去变法。
“顼儿,这些父皇都明白,可是官员不能动,太祖说过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且治国的确需要士大夫。兵将也不能动,若是逼的他们造反怎么办?皇家要有皇家的威严,有些花费是不得不用的。战事和灾害也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了的。顼儿你说能怎么变?”
“父皇,儿臣变法不用削减官员、兵将,而是另外找事给他们做,待遇也不会比原来低,并且做这些事都会有新的财政收入。至于战事,儿臣变法后我大宋将有一支强军,不再空费钱粮而不见成效了。儿臣虽然也不能左右灾害的发生,但是变法后可以让我们有更有效的应对灾害,使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英宗听到这里正色道:“顼儿所言当真?”
“当真,父皇还记得和儿臣的三年之约吧!儿臣在此立下军令状,若是变法三年内没有大的成效,儿臣提头来见。”
“好,顼儿有魄力。军令状就不必立了,朕相信顼儿能成功的。顼儿有什么要求就说吧。”
“儿臣想好了,请父皇新设立‘改革省’专管变法事宜,授儿臣为‘改革侍郎’,授王安石为‘判改革省事’。”
“王安石,可是江宁的王介甫?”
“正是。”
“朕征召他赴京任职,他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顼儿能征召他入朝?”
“父皇,儿臣知道王安石志在变法,唯变法使其召,现在他已经在书院了。”
“好,朕明日便下旨,其他官员顼儿可有人选。”
“儿臣稍后写个名单给父皇。”
“也好。”
第二天英宗便下旨设立了“改革省”,“判改革省事”的属官“郎中”吕惠卿任,“员外郎”曾布任,其余各部、司我准备从小学里选。我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题目是“根据大宋的现状写篇议论文”。一部分人在歌功颂德,吹嘘大宋的繁荣富强;一部分人虽然没有歌功颂德但也没有指明弊政,写的不痛不痒;一部分人指出了大宋现在的困境,但解决方法却是空谈,毫无用处;一部分人既写出了大宋现在出现的问题,又写出了几点勉强可行的办法。
我将既写出大宋现在出现的问题,又写出了几点勉强可行的办法的二十八人都安排进了“改革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