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壳厝具有不积雨水、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适合海边潮湿气候环境居住;其次是蚵壳厝墙体十分坚固,素有“千年砖、万年蚵”的说法。”
一个跟着邱茜燕大儿子过来的年纪大点的鹧鸪阿姨接过邱茜燕的话,旁边还有几个年纪相当的鹧鸪阿姨也放下手里的小铁锥围了上来。
黄一曦和商洛宇相互交换一下眼神,听了这么久,他们两个人还是不明白旧时的同学招呼这么多人过来要做什么,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两个人也不是有钱又显摆的人,现在海鲜这么贵,能住在这里家里有船的人家产比她们两个人丰厚许多,想想两个人也没有让人可图的。
“别小看这才几十栋房屋,建造的时期不同,风格也不一样。”
过来这个年长的鹧鸪阿姨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这几栋“蚵壳厝“地基以上,四周砌红砖框,整堵墙均嵌以白色蚵壳,墙体如片片鱼鳞的蚵壳,构筑错落有致、简朴大方,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
这种房子远远看去,有密集恐惧症的黄一曦实则不太喜欢,近看的时候还好,第一眼看上杂乱无序,但认真看了倒一种纯朴自然的感观。
想必建造的时候,这些蚵壳也不是随意插上去的。
商洛宇的字虽然没比黄一曦漂亮,但对于画,他倒是有研究的,很多大气漂亮的图案实则通过民间艺人的图案提练填补的,就象民歌,很多都是山歌或乡里小调改编的。
讲解的阿姨满意地看着这两个年轻人一脸的恍然,悟性高,不象有些木头人,给他们讲了一百遍也听不懂,就象鸭子听雷响。
“这几栋是“出砖入石“式,这种建筑的典型特征就是在地基以上,砌成双勾形条石或乱石至窗底下,墙角用方石砌柱,然后配以红砖方框,再饰以蚵壳至滴水檐下,具有实用性外,还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旁边另一个鹧鸪阿姨接着补充,“第二种已经是明清后期的建筑了,那边那几栋和这两种的建筑又不一样了,是在滴水檐以上,屋檐以下的三角区,嵌饰蚵壳,有的还用红砖砌圆窗,这种属于现代建筑。”
“说是现代建筑,但也是几十年前的,最新的建筑是这几栋,在市政府规定不能自己建筑之前的最后一批,当时改革开放不久,我们村靠出海捞渔,很多人过上好日子,对房子建筑也更讲究了,用“条石“砌墙体至窗底下,再用红砖砌成窗,然后以蚵壳装饰“蚵壳厝“,在滴水檐下红白相间,鲜艳夺目。”
黄一曦点点头,不管是从颜色配搭,还是建筑风格,应该都有经过专业的规划,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和工艺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现代感。”
这些房屋不管是新的旧的工具,都是用过的,有些可能是几代祖宗留下来,那种生活气息让黄一曦印象深刻,这些厝进门的下厅都有桌椅茶盘,庭院里长石凳上多多少少都放着花草,多的几十盆,拥拥簇簇的,少了也有几盆,有些盆子都已经破了,露出里面的泥块,可见主人也没怎么打理,但花草长得极其自然葱绿。
讨海回来的家人,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休闲的时候,一家人一起坐在这里喝茶或酒,平看就是这些花草,往上看就是天空的一角。
家是什么?家是港湾,家是一家人一起生活的气息之处。
看完几栋蚵壳厝,黄一曦还是有点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