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三月,春花争艳,百鸟投林。
廿八这日,朝阳正暖,万里无云。我代父王送申侯回国。是的,申侯,不再是申伯。父王加封申侯的原因不仅是为了体现对周申联姻的重视,更是为了表彰他防御犬戎的功绩。同时也是因为父王不愿委屈了我,不想让我娶一个区区伯爵之女为妃。
王室娶女规矩甚多,但需要我自己去做的,无非就是最后的“亲迎”。
父王与申侯、三公他们断断续续筹划了月余,期间自然少不了适当的宴请,不过,申侯之女申姜却没再抛头露面。
丰镐东北的骊山是申侯返国的必经之处,也是我此行远送的终点。这里据传是上古娲皇补天之所,乃我华夏基石,后被骊戎侵占。数代前我周师击溃戎人夺回此地,到如今已连些骊戎的影子都看不到了。
“太子殿下,烦劳远送,秋分之前,微臣定会在雒川城下夹道相迎。”申侯站在车上作揖说道。
亲迎的日子定在的了秋分,与我送姒入褒的日子相同,没想到,今年的秋分居然是上上吉日。
“申侯不必多礼,”我笑着回道:“秋分亲迎,孤必准时。”
申侯微笑回应,随即整顿车马,带着随行之人及千车采礼启程。为了保证申侯回国的安全和采礼的顺利运达,父王又命大夫叔带率领一师周军沿途护卫,三千庶人以供驱车。
欲知这队伍规模如何,有诗为证:
周申旌旗叠如浪,军士甲胄泛寒芒。
车马浩荡数百里,真乃王朝好气象!
此等威仪直把那远处国人看得目瞪口呆,倒头便拜,五体投地,诚恐诚惶!
我此时也早早退出了队伍,目送着申侯仪仗,又见那申姜掀开车上珠帘,偷偷朝我凝望,心中没有欣喜,却有些五味杂陈,不可名状。
半月后的一天夜里,父王在寝宫单独召见了我。
“宫湦,申侯可抵雒川?”父王斜倚榻上问我道。申侯走后,父王七情之病又犯了,大部分国事便暂时交付我代为打理。
“回父王,昨日收到赵大夫回函,申侯三日前便已返回雒川。约莫五日之后,赵大夫便能领军回京。”父子之间,在没有外人的时候,不讲究太多虚礼,所以我坐在父王面前回话。
父王捋了捋胡须,沉思了许久,又问我道:“对这次联姻,百官虽然表面赞同,但私下却议论纷纷,更有甚者说为父是被姜戎打怕了,所以苟合与申,这件事你怎么看?”
“儿臣认为,似那苟合言论实属无稽之谈,宗周与申国,有几代联姻之好,父王为儿臣择申氏,乃是承祖顺天,怎在那些胡言乱语的外臣眼中便成了苟合呢?如此官员,或当问罪。”我并不反对这场婚事,毕竟这是父王的决定。
父王听了我的回答后,摇了摇头道:“宫湦啊,你是我周室未来的天子,如果因为官员私下议论几句你不喜的话,便要治那官员的罪,那这朝堂之上还能剩下几个人?难道你忘了那厉王止谤之祸了么?”
“儿臣不敢忘。”父王的问话让我猛然记起那段往事,不由冷汗津津。
“湦儿,为父不是在责怪你,而是在提醒你,身为天子,一言九鼎,福祸皆从口出啊。”
“儿臣谨记父王之诲。”我站起躬身拜道。
父王摆了摆手,示意我坐下,慢条斯理地说道:“其实那些妄议的官员说得也并非毫无道理。千亩一败,南国之师尽丧,宗周凭现在的国力也仅能固守,却难再拓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