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蓟门在何处?今天的北京西城广安门外滨河公园内,树立有“北京建都纪念阙”,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题额曰:“北京地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看来,权威的专家认定古蓟门在广安门外一带。
明清时期,从元大都西北角往北至六道口,一眼望过去,尽是坟岗子。老辈人讲:有“菜杀五埋”的说法,就是说菜市口管杀人,五道口管埋人。据说,五道口最大的乱坟岗子就在现如今的北京科技大学西门内小广场和中国地质大学东门内小广场一带。五道口奔北三里地,在通往清河镇的官道上,有双泉堡至前八家、北沙滩至后八家另外两条土道在此交汇,形成进进出出的六个道口,故名六道口。
元大都城西北角坐落着祭旗庙村和黄亭子村,这地方地势平坦,西有西土城,北有北土城,如果把土城看作连绵的小山,这小山在风水书上称为“靠”,因为有靠,当年这地儿就是风水宝地。明朝的五军营荒废后,清朝的达官显贵们纷纷到这里构建坟茔,这些坟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清朝灭亡后,这些坟地成了极好的耕地。
其中一块坟地叫“老公”坟,位于祭旗庙村和黄亭子村当间儿。“老公”就是“太监”,尊称“公公”,民间叫“老公”。坟里埋的是清末宫廷里一位王姓太监,王太监死后没有后人,由他的远房外甥来看坟。他外甥也姓王,在家行四,人称王四。王四老家在北京大兴县采玉镇,祖上有一位爷爷做过清廷太医院太医,到王四这一辈家里受穷了,便来到京北给远房舅舅看坟。
这坟地有100亩大,离黄亭子村不远。开始坟地里不许种庄稼,王四只能在自己住地附近种点粮食和蔬菜,种的粮食和蔬菜除了自己生活用度外还能有些节余。王四为人行侠仗义,爱帮人排忧解难,谁有困难,他常出手相助。因此他在这一带乃至德胜门关外都很有名气,人称“大地王四”。
皇亭子因有清代乾隆爷的御制碑而得名,早年有碑亭,亭顶铺设黄色琉璃瓦,俗称黄亭子,挨着的村庄就叫黄亭子村。村里有位老住户姓李,会武术,清朝时做过北京九门提督的侍卫。他见王四仗义,就与他结交,俩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民国以后,在祭旗庙与黄亭子之间,许多墓地逐渐可以买卖了。1920年前后,王太监的远房侄子王小山来与王四争这块墓地。这王太监除了在祭旗庙附近有100亩地外,在通县还有100亩地,王小山想全部占为己有。李侍卫见多识广,他对王四说:“侄子和外甥都有继承权,你在这儿以亲戚身份看坟几十年了,而王小山从未露过面,可以去打官司”。在官司审判中,李侍卫和黄亭子村的村民都帮着王四说话,最后官府判二人各继承遗产一半。王小山因为是侄子辈,有优先挑选权,他选了通县的100亩地,祭旗庙的这块地就归王四所有。
王四打赢官司后,提出分40亩地给李侍卫,李侍卫不收。为了报答黄亭子村乡亲们的帮助,王四就在靠近黄亭子村的地界儿种了两亩菜地,多为黄瓜、茄子、韭菜、萝卜、白菜、西红柿等农村常用蔬菜。这菜地种出的菜不卖,也不许自家取用,只供黄亭子村的村民食用。黄亭子村的人吃菜就到菜地里无偿去取,王四只管种菜,一直持续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