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章1007 文明尚未开始,我已操碎了心

    不得不说长老有先见之明。材料都是“匠人”们自己管理,且四散在村落中。没个熟门熟路的跑腿,还真完成不了“收集”这样的小任务。

    对于“匠人”们这种“个人小作坊”,先知是看不上的。

    即不利于“开发制作人员”间的技术交流与沟通,也缺乏彼此在想法上碰撞激发火花的可能。除此之外,仅凭“不便于现有人力物力的使用与调配”这一点,也足以让先知表示:必须尽快组建“科工院”,以便集中管理、合作共进。

    土法生火的办法有好多种。

    老祖宗前有燧人氏钻木取火,后有击燧生火。

    击燧需要合适的燧石。这法子姑且先摆一边儿。

    这最土的古典钻木取火法,也就是“手搓大~法”,号称搓出的水泡比火多,可见其效率之低,效果之差。除非万不得已,这个不会考虑。

    常见的是弓钻法。横向拉动弓身,让弓弦带动钻火棍旋转。这种方式比靠搓的要简单高效很多,也是部落当前所使用的取火方式。

    至于其它改钻为刨为锯的也有好几种,算是古典式的变种。能避免“搓出水泡”的问题,但效率……可能还不及使用“机械”的弓钻法。

    而易洛魁式取火法的泵钻,则是使用机械且进阶后的高级方式。其效率……直观一些吧。

    手搓法,工具合适,手法熟练,一般怎么也得十分钟。至于那些临时做出来应急的,怎么都得一个小时往上,费时费力。

    弓钻法效率高。可是,没个几分钟一般也别想取得到火。

    这而搁泵钻上,那却只是几十秒钟的事儿——差别就是这么大。

    而它最大的改进之处,或者说核心部件,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飞轮。之前让人去找粘土,正是为了这个小东西。

    就整体而言,泵钻比其它取火工具要复杂不少,可分解之后,其实也就那么几样。

    一根钻火棍。这没什么可说的,钻木取火的基本原件,怎么都少不了的。

    一条长的或两条短的绳索。分左右两股绑在钻火棍顶部。使用时并在一起往下紧密缠在钻火棍上——这是动力传输部件,抽动绳索就能带动木棍旋转,与弓钻法的弓弦功能类似。也没啥可说的。

    然后是压板,一块中间开孔,足以沿钻火棍上下移动的木片。这个部件不是必须品,但却是洛魁式取火工具被称为泵钻的原因:使用时,一,用手将压板往下按;二,收力等待压板回升;三,重复步骤一。

    最后就是这个飞轮了。

    飞轮形状简单,就一个“实心圆饼”,在中间开个钻火棍粗细的孔即可。可正是这么个简单玩意,使得泵钻取火变得更加轻松也更加简便,效率远超其它土办法。

    虽然是一个飞轮,但是……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部件的增加。

    这,是整体从人力向机械的转化。

    不是量的改变。

    而是质的变化。

    简单、有效、可大量复制。

    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

    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