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
玩游戏,学名言。
游戏中当完成箭术科技的研究之时,便会跳出来这么一句……名言?
由于先知自身英文水平的有限,再加上不知道原文的背景环境上下文……光看这么一句,自然引来吐槽:我要这箭术,有何用?
也正因为有这句吐槽,才使得这句话被先知记了下来——虽然自己翻译的,与原意天差地别也不是不可能。
说不定,原本该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那般的味道。谁知道呢。
箭术起源不可考。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发展,但大致可认为是出现在6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弓箭作为一种有效的远程弹射器具,作为武器,其退出历史舞台却只有区区百多年……至少在热兵器成为主战武器的时代,华夏大地还一度曾保持着“骑、射”二法,而对火器嗤之以鼻……直到被“撮尔小国”们摁在地上摩擦。
弓箭也就是到了现代才不行。漫漫历史长河中,它一直在生产生活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它也在时间冲刷下不断的进化。
早期的弓箭,与后期成熟的弓箭会是一回事吗?又可能是一回事儿的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看过制弓节目的先知,也因此,才有了改进的自信。
箭杆欲改动之处,在于材料。
当前所用材料过于轻软,虽不至于软似柳条,但掰弯毫不费力。
如此软的箭杆,无论是在激发、飞行,还是命中之时,性能都好不了——软面条儿,那来性能可言。
但之所以一直在使用这种废物材料,不是因为没人看到它存在的问题。实在是叫不得已而为之——这锅,得由弓来背。
因为弓本身的性能问题,即便“张弓似满月”,实际上却并不能给予箭枝提供多大的初始动能。一旦箭枝重量偏大,初始速度立刻低下不堪,然后也就没了射程与威力可言。
减少箭杆直径,倒不失为降低重量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可这又不得不面对“箭细易折”的窘境。
重量与强韧,两者的平衡并不是那么好把握的。
归根到底还是弓太差太软的错。
只要能让弓“硬起来”,之后,箭枝也就能,也才能,“硬得起来”。
先知解析村里制作的弓。
弓体长约80公分(挂弦弯曲后长度更短)。挑选长直且具备足够韧性的枝条作为原料,两头刻槽,掰弯后上弦;然后……这就算是完工了。
总结归纳一下,这是一把单体短弓,弓弦是用干草搓成,弓体除了那根圆柱形木头,也别无他物……这制作工艺,忒次了。
核心问题:弓体太软。
因为软,所以弹力不足。为了射击前能蓄到足够的“能”,就不得不尽量开满弓。
然后,自然就遭遇到了新问题:弓体太短。
因为短,弓张得越开,拉距越大,弓体弯曲度随之也越大。曲度大且弓体不能折……于是在选材方面也就受到了限制。在找不到“材料弹性好且韧性高”的情况之下,结果就只好,也只能是,“软”了。
对于这块的问题,先知表示:若是能在一些关键部位用上牛角竹片之类的材料加以替代与补强,哪怕是用细麻绳、丝线,甚至藤蔓之类的加以缠绕——改单体为复合,当能起到大用……
可惜,光备料与原料加工,搁现在就不是什么容易事儿,只能留待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