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所依仗的最大财富。
原理是一回事,实际情况又会是另一回事。
除镁的时候可以多加石灰水。虽然石灰水多了也是杂质,至少镁能除干净。问题是,通入空气除钙并没有那么方便。
碳酸钙的确不溶于水。奈何,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却会引发下一步反应,进而转化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ca(hco3)2)。又因为容器不透明,难于观测……
空气通到什么程度,就只能具体事件具体测试了。老样子,且让长老他们头疼去吧。
有鉴于……记得是自贡还是哪里,老祖宗在千百年的产盐历史中,发现了在煮盐之时,往沸腾的盐卤水中添加豆浆的方法:生成浮沫的同时,盐卤水将会变得清澈;苦味消去,而咸味变得更加纯正。
具体原理,先知说不清,但却可以推论。也许就是,豆浆呈碱性,与镁离子生成了沉淀物。而豆浆又是胶体,正好吸附杂质,形成浮沫,便于撇除……
看着方便,可问题却是:现在连t娘的豆浆还没有,甚至黄豆和石磨都没影儿。
获得处理后的食盐溶液,最后一步就是出盐。
方法说简单挺简单,说难也难。大致又分两种,一煮一晒。
晒的方便,准备齐全之后就会很省力。
依靠风吹日晒,将食盐溶液中的水份蒸发,食盐因为饱和不断析出——这种方法适合阳光和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
只是,这办法一靠天气,气候条件不允许就完全没辙。二则是为了蒸发效果更好,需要加大溶液与空气的接触的面积,所以就会非常占地方……另外就是,没形成一定规模的话,仅仅依靠风吹日晒,实在太慢了。
煮,就快得多了。老祖宗煮海为盐,依靠火力,快速蒸发水份获取食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之前……自己还是先把锅给“发明”出来吧,好在锅并不麻烦。
煮还存在一大问题,那就是燃料。附近不缺木材资源,但完全以木材当燃料就有些显得过于浪费。小量生产怎么都无妨,量大了……
石炭啊,要是能找到煤的话……
也许以后可以和炼铁一起搞。利用冶炼时的余热来煮盐,经济实惠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