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力提升,射程扩大、成本降低。一旦定型,己方实力可以说是瞬间就能上一个台阶。
长老为此特意选择了最厉害的两个老师傅来进行研制,以期能第一时间实装普及。
老师傅的手艺那可不是先知两个小跟班能比拟的。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性能怎么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怎么办?自然是“搞不定了找先知”,于是长老带队急匆匆赶来,寻先知解惑。
在第一眼看到投矛的时候,先知其实就有了担心。实际发射之后,问题也不出所料地被暴露在先知眼前。
不必询问,仅凭简单观察,先知就可以大致推测出制作工艺与流程。
选取合适粗细长短的树枝作为矛杆。
弯曲处在烤火后掰直。
修去杆上的各种凹凸,使之变得光滑。
……
基本的制作流程没问题,关键问题是出在材料上。
投矛器在甩出投矛之时,矛杆因为尾部受力,杆体弯曲成弦月,进行蓄力。
蓄力本身自然也没有问题……奈何,矛杆材质太软了。
杆体太软的结果,蓄力阶段弯曲程度过大而蓄得的能小,在被向前推进的同时,本身又软踏踏像根面条一般,浑身,至少是两头,在空中不断地抖动、颤动、震动……
反正就先知看来,这不仅大大影响了飞行稳定性和命中精度,就算矛头命中了目标,也很可能因无法实现“直线钉入”的效果,进而导致杀伤力锐减。
可以理解选用轻软质地材料的原因。制作简单分量轻,降低成本(含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在内)的同时还增加了单人携带量。
轻有轻的好处。但问题是……样品表现出来的效果,明显是得不偿失了。就现在这样的货色,作为覆盖型投射武器倒还能唬到人,但要拿来做精准打击,指望有多大杀伤力……却是老猫闻咸鱼——嗅鲞啊休想。
先知有些后悔之前没给讲清楚,为啥要改用硬杆箭枝的道理了。
虽然自己也不懂具体的物理公式和详细的原理,可至少知道:投射物一定的抖动有利于飞行平稳,但抖成面条是绝对有问题的。
以箭矢为例。好的箭矢,在离弦之时会有一个小幅度的弯曲,也会有一定彻程度的抖动。但是,在其后的大部分飞行时间里,都应该保证平稳。在这一点上,投矛也该相同。
自己之前提交的实验型长矛是硬杆。会议中提到要改为投矛,实验品作为就显得过重且太长了,肯定需要修改的。但哪料到,他们改了杆体材料,还改得这么彻底……
啊?太重了,射不远而且投矛器还容易断……
轻量化是正确的方向,这没问题。
只是哪能软成这样哩?
来来来,别的多说无益,我们一起合计合计,顺便也给你们看看,所谓的做实验,该是个什么样儿,怎么的流程。材料、尺寸,成本、性能,又该怎么不断修改不停记录,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陶轮因为投矛优先,暂时退居二线。话虽如此,但它并不影响土窑的同步建造,以及各型土坯的制作。
没有陶轮,无非是不能拉坯。要制作容器,先将黏土分成小块搓成泥条,再一点点一层层围出容器的形状,之后蘸水黏合糊平……也是可以的。
作为土窑试烧品,跟班小弟们被派去制作杯碗一类的小东西练手。大型些的陶罐,则到时候视情况而定——现在先知没空,注意力都集中到投矛上去了。
抛开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