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这是大致明白,有些头绪的。
“噢!!”这是一下点醒,有所领悟的。
“噢??”这是半信半疑,还在迷惑的。
……
急不可待,众人继续追问详情。
一时半会儿是肯定跑不掉了,那就讲呗。长老拿起附近一根木头,以作示意之用。
榫,也叫榫头,突出部。在柱顶的一截,将两边各被砍去三分之一,只留下中间一字型凸出。
卯,又叫榫眼或榫槽,凹陷、孔洞部分,与榫拼合连接之用。
原本,先知有找人将几块细长硬石,费时费力地加工成了小凿子,试图以此开凿……结果发现效果太凑和,效率不咋地。
在木棍敲击之下,凿子确实能进行开凿,但效果和效率比预想的差了不少。究其原因在于柱子选用的是那种“够牢靠”的硬木,石头凿子的材料则差了些。使用过程中必须时不时停下来打磨凿子头……
先知当时一拍脑袋,说了一句“我真傻,真的”,变换思路,改而用火。
先用凿子挖个小凹槽——用石头凿子挖浅小的凹槽还是很好使的。
然后是在凹槽里放上烧红的小炭块……
一人一根芦苇或其它什么中空管子制作的细长吹火管,对着炭块使劲儿吹。可多人多孔同时处理。
除了吹火助燃、更换合适炭块、控制凹槽大小(覆盖湿土防烧过头)、不时用凿子敲碎中间碳化部分以扩大和加深卯孔……相对有些费些,但整体做起来却轻松不少。
四根横梁,两粗两细。粗的每根两个卯孔——细的不需要特意加工,因为自身就是榫头,相应的榫眼是开在立柱上的。
最为费时费力的吹火,在逮了几个小屁孩后也就解决掉了,小鬼玩得很开心。先知和跟班在制作期间还有空去管别的事情。
当然,这样开出的卯孔,位置、大小,都不可能有多精准。榫卯要求的严丝合缝,更是遥不可及……工具的锅。
工具决定测量和加工的精度必然达不到“高精”的程度。八个孔在烧蚀的时候会有偏差,四根柱子钉地里会有深浅……
这些早在先知掌握之中。早已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先知,从开始就要求“榫小卯大”。然后在拼合组装期间,一部分依靠修形来做实地调整,剩余的就依靠在榫卯之间打入大小软木楔子当填充,来解决密接固定问题。
这种后期处理方式好不好……先知严正表示:当然不好了。至少是不够好。但,试验房,验证技术用的,先凑和着吧。至于榫卯未来的发展……
呵呵,你懂的。
榫卯是展示技术之一,,则是另一个。对此,先知给出了“木为骨土作肉”的说法。
除了四根立柱和四根横梁搭出边框,还使用了大量细长木枝。对半劈成片,一部分沿立柱竖着插在地里,另一部分则视前者为经线,自己做纬线,开始“纺织”。
,四角的立柱,露出地面部分差不多有一人高矮。织就的墙面差不多只到胸口位置。
经线主要靠下端“深插”来固定,纬线除了与经线交织外,还依靠一端嵌入立柱上的凹槽来加固——没办法,谁让枝条不够长呢,每条纬线得使用俩根木片。
三面墙是这个样子。另一面在靠近立柱处留了出入口,所以稍有不同。
至此,墙面的“木骨”完工。之后,就是在里外,分多次,抹上厚厚的粘土层,补上“土肉”,再待其干燥便可。
房顶还未建好。但框架已经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