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完毕。
三根木棍扎出等腰三角。底边用于架在横梁之上起承重和固定之用。两条腰决定屋顶的坡度:因为此地无积雪重压之患,倒是偶有山风过烈之虞,故屋顶扁平,高度仅腰边长度一半稍多。
这样的三角架一共做了五个。用三根长直棍子,分顶角和两个底角各自等距连接,串起固定后做出屋顶的大框架。在此基础上,再使用细一些的枝条,纵横将屋顶进行分格。
分格是为了方便捆扎临时铺设的茅草。至于之后,完工时该是个什么样……长老除了能说出一个“wa”字,能讲明是一些弯曲的大陶土片之外,其余一概不知。
哦,“又有新技术了”这点,还是明白无误的。
茅草屋顶,现在的就是;兽皮蒙顶,之前赶工也能完成。这些弃而不用……新技术的,期待期待!!
屋顶大致就讲到了这里。作为这一块儿的结束,长老顺嘴还提了一句:考虑到排(雨)水,屋顶坡度本该再做得陡峭些。可惜,长直的木棍不好找,这里同样是因为“试验房”,被凑和了。
接下来要讲的,是连个影子都还没有的“men”。
长老引人看向出入口,张口准备介绍尚还未开工的门。大长老这边突然意识到什么,插嘴问到:新东西的名字……都是这么短的吗?
一愣。
长老随后便反应过来,明白大长老在说啥了。对于这个问题,前些日子的自己也是一样的。
其他人中有同样憋得很辛苦的。也有不少听到之后才恍然发现的:对~啊!从最早的“弓”开始,好像都是“一个新东西一个发音”。榫卯两个音,那也是一凹一凸,两种物什。
面对疑惑者,虽然是在介绍房屋建造的过程之中,长老还是顺应广人民大群众的需求,话头一转开始插播关于语言方面的讯息,以及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疑惑与收获:
现有语言体系中,原始的单音节拢共就那么几十个。但要表示的东西千千万,以后更是会越来越多。因此,坚持使用单音节的话,势必会导致每个单音都代表大量不同的意思,也就是多义。
然而,一旦一词多义多到一定程度,同音歧义就不可避免。这不但不利于别人的正确领会与理解,连自己都容易被搞糊涂。
各位,是,这么个想法吧?
我这里要说的就是:放、宽、心!
你们的担心,我也有过。现在……没事儿了。
应该都知道……我们这儿很多人已经“能读会画”了吧?
你们当时没问出来,俺还觉得很奇怪嘞。怕是各位估摸着一时半会也听不懂,索性给往后搁了……吧?
没错儿!但也不算对。
在使用的“低档货”,学起来不算难。多用几次也就会了——那块大应该都看到了吧。有忘了的无非是再看一眼,查一下。现在全村用得最顺溜的,就是那俩跟着先知做事儿的娃子。
只是,要和先知常用的“高级货”比起来,那叫……那啥……“yinghuo……jiaozhi,haoyue”(萤火较之皓月)。就是“拿发光小虫和月亮作比较”。
听出来没有?两个音两个音的,但分开还是单个儿。
唉,现在实在是有些晚了。
明天!
等明天你们亲身学习尝试一下单音怎么看怎么画,再听一下之后的扩展,包括、、、——到这个俺就已经不懂了。
……现在,还是来讲“门”吧。
哄——
是可忍孰不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