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水平伸直右臂,右手握拳,翘起大拇指;闭上左眼,使右眼视线沿拇指左侧与目标贴合;保持姿势不变,闭右眼,用左眼沿拇指左侧再观测。
因为瞳距的存在,左眼观察到的位置,会与右眼观察的目标,在水平方向出现一段位移。而根据这个位移的大小,就可以估算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了。
至于再具体些的……
哈哈哈……你们办事儿俺放心。先在营地从近距离开始尝试吧,少年。
……
又是一个残缺严重的知识点。离实际应用路遥遥……倒是其中“相似三角形,等比放大”的概念,很有些意思。
瞳间距,也就是小三角的底边,约6公分;臂长,也就是小三角的直角边,约60公分。因此可获得一个大致的倍率:十。
那么,只要能估算出“位移”值所对应的实际距离,也就是大三角的底边长度,之后乘上个10,便可获得大三角的直角边,也就是自身与目标地的距离了。
当然,理论上还应该再补上小三角的直角边,“臂长约60公分”,但考虑到误差,这06米的距离实在微不足道……就忽略了吧。
那么,问题来了。又要怎么知道这个“底边”的实际长度呢?
依靠某些特定的参照物大小,比如目标地人物的大致身高,就不失为一种比较靠谱的方式。
精准……是不用想了,多次估算,误差早被放大无数倍。但即便是这样,能知道个大致的远近程度,一样有大用。
.
先知再次挥笔作画。
新图主要由一个个或大或小、互不相交的圆圈组成。几处空白,随后被补上几根或直或弯的线条。
因为对自身绘画水平不再抱有希望,先知索性放弃了对美观的重视,彻底转向示意的效果。也因此,绘制图形图标的时间得以大量节省。
新图画完,先知并未收手。交予围观群众后,继续马不停蹄,一连又是两幅。
这三号图的主体,是线条。上方稍稍倾斜着一条,下方蜿蜒着一条,左侧还有条接近“>”形的。先知花了大比例的时间,用于调整各段走向与弯曲的形状。只在收尾阶段,草草沿上线上侧、下线的下侧,随意补了些“山”,左线左侧画了些“树”,又在三线中央空白区域添上了一片“草”。
四号图,主体是圈。大圈套着小圈,一圈又是一圈……哦,又多了一个小圈,变成了“外面几个嵌套的大圈,围住了两个小圈;而这两个小圈里,又继续大圈套着小圈”。且,大圈小圈,形状不一,疏密不等……
.
三幅新图,二号到四号,其中的三号图被认了出来。原因无它,这就是一号图的改版,不过省略了小河与水塘,算是简略版?
由于三号图与一号图是对同一个地点的不同表现方式,围观众人自然便将二号和四号图也往该处靠拢……结果却是怎么都没法将它们关联起来。
“第二幅和那地方没关系。第四幅更是我随手画的。”见所有人都进了死胡同……先知赶紧提示。
……
.
随手画的……这让我们看个啥?!
天色不早,准备也是要花很多时间的。您老不如……直说了吧。
.
幽怨的小眼神儿,再次让先知膨胀了起来。
看不懂?嘿嘿嘿……俺画的虽然差了些,但该有的意思,可都在哦。
哎!且听我一一道~~(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