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没有错失时机,他突然出手,打了关羽个措手不及。最终,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联合绞杀下,英雄末路,走了麦城。
错误之二:逆势而为,有正无奇
所谓“势”,天时、地利、人和也。然而不幸的是,数场大战,诸葛亮都不得不逆势而动。
赤壁大战,以下游的江口水军对阵上游的赤壁曹军,是地利上的逆势;隆冬季节,西北风为顺势,东南风为逆势,是天时上的逆势。
攻取四川,以下游伐上游,是地利上的逆势。
七伐祁山,以低地攻高地,以山地攻高原,还是地利上的逆势。
既是逆势而为,须得奇正相依,虚实结合,利速战而弃持久战。
诸葛亮长于政略,短于军略,本不善以奇谋争胜。可他在《隆中对》中,偏偏制定了一个处处逆势而动的战略,以至于《隆中对》中的美好设想处处落空。
他曾经满怀诗意地幻想:“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可当他率蜀军出四川经汉中攻祁山之时,“箪食壶浆”没见着,反而见着了魏军的坚壁清野。
蜀军士卒补自蜀地,粮草运自汉中,遥遥两千里。经年征战,兵疲马乏,粮草不济。魏军即以城池要隘为凭,先是坚守不战,待到蜀军粮草匮绝,疲惫不堪,再行大举反击。是故七出祁山,有正无奇,皆是无功而返。
而曹魏集团凭借关中有利的地势,以守代攻,以逸待劳,逐渐消耗着益州有限的人力物力。最后诸葛亮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若《隆中对》仅有上述两处错误,蜀汉还不至于两世而亡。
顾绛道,《隆中对》还暗藏着一个致命的错误。
错误之三:兵分两处,主次颠倒
粽子席上,顾绛放眼四顾,慷然陈词:
“昭烈兵少而敢战,盖其多徐、淮旧人也;将寡而强悍,盖其皆一时之选也!
少兵强将,当聚而用之,以众击寡,方可获胜。故切忌分兵!
然孔明献策于昭烈,益州、荆州各引一军以向北,是谓兵分两处也!
况且益、荆州之间,虽有长江水道相连,然其间有三峡之险,有巫山之阻,东西横亘千余里,实诚为两分之地,仓促间焉能合兵互援?
荆襄四战之地,曹、孙两强交攻。刘备以蜀地为根本,以荆州为偏厢。主次颠倒,焉得不败?是故关羽之败,非关羽之过也。以关羽一人而领孤军,大意失荆州,不大意亦要失荆州;以孔明替换关羽,虽日夜防备,亦要失荆州!
学生查阅史书得知:庞统、法正诸人曾献策于昭烈曰,关羽孤守荆州,危矣!不如撤之于益州,将荆州拱手让与孙权。既示好于孙权以合力抗曹,亦可使孙权不得不出兵与曹贼争锋。待曹孙两军疲敝,蜀军便可集全力以向秦川,一举重奠汉祚。
然则孔明却斥之反之!
顾绛窃以为,正因《隆中对》乃孔明本人所出,其欲固宠于昭烈,故而沮之!”
讲到这里,顾绛目无旁人地翻着白眼仰天长叹道:
“呜呼!天命灭蜀,关羽虽勇,岂能逆之!云长身死,翼德继之。火烧连营,昭烈再崩。桃园三结义,一夕间灰飞烟灭。蜀汉之兴也,赖之孔明;蜀汉之亡也,亦缘起孔明也!”
……
太阳躲开高挑的庑殿,出现在头顶的中天上。
粽叶胡乱残留在桌上,在刺眼的阳光下被烤干。
顾绛一气讲完,筋疲力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