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呢?
至于说没有乞丐、僧道神婆等三教九流的人物,几乎可以肯定,这地方根本没有无业游民。
永县是个非常规整的圆形城市,东西各一道门。西门通往永宁村、永福村等十个乡村,东门通向张永郡。这点也非常奇怪——难道永县从来不与其他县城往来吗?就像故意只做单线交流,乡、县、郡……
这让曲青青想起了之前在村里也觉得疑惑的地方。
永宁村的人,虽然知道金玉王朝,甚至会有嫁娶之事涉及到其他村子。但是他们的整个人生,似乎只踏上过永宁村和永县的土地,就算是从别的村子嫁过来的女人,也不过走过四个地方。
即使是在闭塞的古代社会,所有人都这样,也太奇怪了……
连货郎都只在永宁村和永县之间往返,且一月一次,怎么想怎么觉得怪异。
之前曲青青虽然意识到了问题,但也归结于自己掌握的信息量太少,不曾放在心上。
如今,看看永县的状况,再想想村、县、郡十分规整似有规律的名字,曲青青只觉得寒毛直竖。
从房屋建筑来看,整个永县似乎只有四类人——
一,官员,住在县城的中心,紧挨着的是他们的办公区域(衙门、司农处、礼庙)。
二,吏,住在中心往西边一些的地方,职位越低,越靠近西门。
三,工,有一技之长的匠人,包括医者、妓者,前边儿靠路边的是门脸,后院是住家。
四,商,各类店铺的掌柜和伙计,同样的,前边是店铺,后院是住家。
除了官员,再没有哪个“大户人家”,独占个三四进的院子,控制着七八个店铺。一家一户,一家一店,规整得让人害怕。
看起来似乎是个社会构成十分完整的县城。
但这种完整经不起考究。
这是个只有有产者和有职位者能够居住的生活的地方。
很简单的想,古代社会是没有控制人口的意识的。家家户户不可能只生两个孩子,刚好分别继承父母的职业,那么多出来的人拿什么来生活?每家都只靠着一种营生过活,又不扩张生意,收入就是固定的,自然养不起多增加的人口。
打个比方——米铺老板本来要养一对老父母、一个妻子,日子算得上小富。等生了五个孩子,养孩子的钱还是有的,只是比以前是要少些存款了。但是等孩子都长大了,米铺老板还没老,一家小铺子也不需要那么多人手,就闲置了许多劳动力。就算辞掉伙计,让自己孩子顶上,也还有四个孩子没有着落。
孩子再大一点儿,就要娶妻生子,那么房子住不下了,开销更大了。
等米铺老板老了,他父母死了,可能够继承他铺子的人只有一个孩子,再算上一个孩子当伙计,那剩下三个孩子只能靠兄弟养着。
那么米铺老板的孩子就比当年的米铺老板负担重了三倍。
日子越往后面过,一代一代生下去,自然就过不下去了。
因为,新生的人口,在这个县城里,没有任何新的就业机会。
偏偏,这地方还没有乞丐等无业游民。
也就是说,每家人都只能有着几乎固定的家庭人数。
如此,几千年。
那么,是避孕,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