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群的嬉闹声中,县衙东侧的木门打开了,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中年男人手挎横刀,阔步走下台阶,趾高气扬地冲商贩们嚷嚷:“哪个准许你们在这里摆摊的?”他说话中气十足,乍一听像是标准的官话,实则夹杂些许北方口音。他是钱塘县县尉沈达允,掌全县的治安捕盗之事。
商贩们闻声,一拥而上,谄笑着称呼他“沈大爷”,熟练地往他手里塞钱。
沈达允长得高大魁梧,两鬓的白发丝毫无损他的“匪气”,反而让他多了几分威严。他板着脸呵斥小商贩:“我现在去巡街,若是本官回来的时候,你们还在此地摆摊,别怪大爷对你们不客气。”他的措辞不伦不类,一听就是大字不识几个的粗人,偏要学文人说话。
小贩们习以为常,对着他点头哈腰,态度十分恭敬。不过,还没等他走远,众人纷纷变脸,其中一人骂道:“呸,什么巡街,分明是去调戏小寡妇,喝霸王酒!”其他人忙不迭附和。
就在众人义愤填膺之际,县衙门口冒出一个小脑袋,一双杏眼紧盯着沈达允的背影。此人身穿土褐色交领上褐,看五官分明是个明眸皓齿的小姑娘,偏偏学男人一样束冠。她猫着身子躲在门后,直到沈达允走远了,她才一步跃出门槛,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
小商贩们看到她,表情活像川戏的变脸,立马换上笑颜,围上前称呼她“沈三少”,对着她嘘寒问暖。
少女不过十六七岁的模样,个头不高,很快湮没在人群中,只露出发冠上的珍珠。那颗珍珠足有鸽子蛋那么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她身上的布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名叫沈西,是沈达允的义女。
此刻,她如同平日一般拿出钱袋子,把自己的零花钱分发给众人。这些人刚刚向沈达允缴纳了“保护费”。
虽然沈西给他们的铜板不及沈达允收走的十分之一,但是聊胜于无,对于家境困难的百姓,也能解燃眉之急。他们千恩万谢说着场面话,纷纷往她手里塞东西。
沈西再三推拒,奈何商贩们太过热情,她不得不挑了一串最小的冰糖葫芦,随即远远跟着沈达允。一路上,沈达允在前面收银子,她就晃荡着钱袋子,跟在后面发铜板。沿途的百姓早就对此习以为常,纷纷对着他们的背影摇头叹息。
其实,沈达允自己也知道,他的身后跟着一条小尾巴。父女俩心照不宣,一前一后走过三四个街口,沈西的钱袋子空了,沈达允则拎着胀鼓鼓的布袋,朝街边的小巷走去。
沈西疾走几步,朝小巷内看一眼,并没有跟过去,转身往钱塘门走去。
钱塘门位于临安城西,景灵宫的南面。城门始建于吴越国,东西走向,宽一丈有余,门上建有望楼,门口有士兵把守,终日人流不息。
沈西走出钱塘门,放眼望去便是西湖。她没有驻足,从钱塘门右拐,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先得楼。
先得楼正对西湖,楼高三层,飞檐斗拱,甚是宏伟。沈西不记得这家酒楼是何时建起的,也不知道它的东家是谁,不过钱塘县人人皆知,游湖的文人雅士若不是囊中羞涩,必在先得楼饮上一杯水酒,一览西湖美景。
此刻太阳刚刚升起,先得楼经过一夜的喧嚣,只剩几名老仆正在打扫。一旁的西湖之上,花船早已靠岸,靡靡乐声也被小贩们的吆喝声取代。早起的游人正在岸边欣赏春景,更有兜售农产品的百姓与附近的坊郭户讨价还价。
沈西马不停蹄,一路往北走,远处的孤山路在春日的薄雾中若隐若现。孤山路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