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这些东西就是读书人为了影射现状而写的。
一定有别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社会问题,朝廷中也一定有清醒的人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这些年的政治法令不会变化得如此频繁。
燕的内政又是什么个情况呢?
赵琼皱着眉头陷入深思。
派系斗争是否激烈?皇帝的儿子有没有在夺权?大臣是否结党营私?宦官在在宫闱的地位如何?后宫妃嫔、外戚可有干政?
赵琼的信息来源太少,她不能总是从民间故事中提取情报,只能结合上辈子有限的知识对燕的现状展开无限的联想。
说白了就是瞎想!
“征粮?”易朝州道,“朝廷要收走粮食?天这么旱,隔好久才下那么一场小雨,粮都被征走了,我们吃什么?”
“不知道。”赵琼踮起脚尖往前凑,细细阅读告示,“我看这个数,大概要征走老百姓手中八成的粮!”
身后一群半大孩子们大眼瞪小眼。他们都是十多岁的年纪,已经懂得很多事了,粮食被收走意味着什么他们还是清楚的。
“八、八成!”有人结结巴巴地说,“我现在吃饭都吃不饱……征走八成,那我不是更吃不饱了嘛!”
“想这些也没用,咱们先把马蜂窝卖了罢。”赵琼道。
众人没精打采地跟在赵琼身后,看她利落地跟药店的郎中谈好了价钱,然后拿着那些铜板为伙伴们买了炒黄豆和糖山楂。
分好零嘴后,易朝州道:“天都黑了,我们回去。”
他脸色不大高兴,眉间浮现一抹忧色。
不只是易朝州,其他伙伴也是如此,他们离开时纷纷说:“我们回去把征粮的事告诉爹娘。”
赵琼记性好,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她能记个八九不离十,不用易朝州带路她就能找回易家的小破院子。
易家大婶给赵琼的爷爷寻出一张破棉被,襄陵城在南方,冬暖夏凉,四季不分明,但夜间凉风大,有个被子盖着总要好些。
赵琼立刻给爷爷说了征粮朝廷发布的征粮的告示。
赵老三听到后忧心忡忡,“这外邦之战恐怕一时半刻停不了了,不知要打多久?”
“八成粮……怕会有人饿死。”赵琼觉得形式不容乐观。
实际上她也觉得这仗不会即刻打完,襄陵为边远之地,今年收成也不好,即便如此,朝廷也要征八成粮,这已经是趴在老百姓身上喝血吃肉了。
往年的襄陵因为风调雨顺土地肥沃连年丰收,稻谷盈满粮仓,如这场仗放在往年,征上八成粮应当不会有人饿死,积压的余粮勉强可以维持生计,但放到今年……稻田干涸,穗子都不灌浆,何来丰收?
朝廷大肆征粮、征兵,是由于他们要打持久仗。
所以赵琼才更加忧虑,这情况比他们爷孙俩设想的最糟糕的情况还要不妙。
“家国兴衰,人人都无法置身事外。”赵老三叹息。
哪怕边远的襄陵也要受极北之地外邦之战的影响,原本就在北地生活的百姓日子岂非更加难熬?
赵琼不禁侧目,她很惊讶身为半个江湖骗子的爷爷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
老百姓的关注点往往在自身生计上,赵老三居然能关注到燕朝兴亡,这着实刷新了赵琼对爷爷的认知。
“粮一征,百姓的生活就乱了,生活一乱,能花的钱就少了,还会有人去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