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两年,晋国一直都风平浪静的,郑国也是。
郑忽和他老爹郑庄公都在致力于晋郑之间的融合。
这件事是极端重要的。
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
一旦成功,郑晋合二为一,郑国的实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郑国虽然和齐国达成协定,出兵帮助齐国攻灭纪国,但齐国这两年暂时也没什么动静,好像是在积蓄力量。
攻灭一个国家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齐国的谨慎也可以理解。
宋、鲁两国自从和郑国达成和解之后,主要精力也放在了国内。
而且两国之间的关系变的更为紧密了,不仅是因为之前两国结成同盟对抗郑齐,更因为鲁桓公娶了宋女。
能娶到宋女,也算是一桩不错的婚姻,像《诗经》上就称赞道:“岂其娶妻,必宋之子!”
这桩婚姻能让鲁桓公多活几年也说不定。
蔡侯也确实跑到了南方重新立国,据说还已经在南方的小国之间开始展露头角了。
卫国更不用说,卫宣公自从娶了夷姜之后,日日沉湎于造人大业。
从郑忽接到的消息来看,夷姜已经为卫宣公生了一子一女,不过年纪还小,暂时对公子伋造不成多大威胁。
总之,这两年,中原国家沉浸在一片和平之中。
当然,这只是从整个大的方面来说,小的摩擦和矛盾从来不会缺席。
就拿郑国来说,原来苏子国的盟、向两邑背叛郑国,又重新投入了王室的怀抱,郑庄公派遣原繁领兵前去讨伐。
最终的结果则是,天子无奈,只好把这两邑的民众迁往王城。
其他的非中原国家,也就楚国比较活跃。
郑忽得天子诏命的第二年,也就是鲁桓公六年,郑庄公三十八年,楚国和随国差点打起来。
随国作为周王室安插在江汉之间的重要钉子,楚国向来看随国不怎么顺眼。
不过,现在随国的实力也不算弱,有众多的小国依附,而且随侯还有贤臣季梁,楚国不敢轻举妄动,这一次算是稍微试探一番。
风平浪静的时期也就这两年而已。
从第三年,也就是郑庄公四十年开始,列国之间的局势就开始变的有些微妙了。
先是郑忽率军伐茅戎,至于原邑,打通了晋国通往郑国的道路。
而后郑晋联合出兵,灭东山皋落氏,北逐赤狄,一直打到黎国附近,这才收兵。
齐国开始向纪国进行试探性的进攻,暂时还没有请求郑国的援助,不过,距离郑国出兵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因为纪国拉了个帮手,那就是鲁国。
而宋国则是对郑忽在晋国执政的事情非常不满,已经在暗中联络其他国家,准备反对郑忽的窃国之举。
响应宋国的大国,暂时只有卫国。
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宋、卫和郑国接壤,一旦郑国足够强大,他们肯定没啥好果子吃,联合起来反对郑忽一点也不让人意外。
只是暂时还没有什么实际行动。
也是在这一年,楚国和随国干了一仗,随侯轻信少师之言,差点没被楚国当成祭祀品带回去。
熊通不满天子不给楚国晋爵位,自尊为王,号曰:“楚武王”,与随国结盟后退兵。
经此一战,随国元气大伤,在与楚国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