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狂风暴雨席卷伦敦。
穿着长款风衣打着雨伞的绅士们在街头狂奔,风夹杂着雨水,伞被呼呼吹向一边,几乎无法握住。
天变冷了,他们急着赶回家享受一顿热乎乎的晚餐,再喝一杯热茶。
“一杯热葡萄酒,再来一份肉馅饼,一份土豆炖肉。”进了餐馆,托尼跺跺脚,收起雨伞,侍者帮他脱掉大衣挂在门后面。
他是伦敦东区一位街头艺术家。东区曾经是类似贫民窟一样的存在,到处都是空荡荡的厂房,然而,正因为如此,宽敞便宜的住所,廉价的租金,加上南面毗邻财富集中的伦敦金融市,使其成为了另一个巴黎蒙马特艺术区,年轻的艺术家们从全世界各地到此寻求灵感、追逐梦想。
托尼和他的朋友们神出鬼没,在街头小巷的墙壁上任意涂鸦,用画、用带着挑衅的字母,宣泄着对核导弹、战争、女权主义、种族主义等的不满和抗议。
晚上是作画的最好时机,不过今天雨太大,托尼蓬松的卷发一绺一绺堆在头上,小辫子也无精打采,他打算在温暖的餐馆里一直待到打烊才离开。
这是一家廉价小餐馆,人很多,基本都是穷学生和艺术家,点一份三英镑的套餐,可以吃上一晚上,还能免费看电视。
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来,留着一撇小胡子的老板把电视切换到BBC新闻台。这是老板的爱好,他热衷于和艺术家们探讨时政新闻和各种名人八卦。
“您好,这里是BBC第一台,欢迎您收看今天晚上的电视节目,七点半,将播出纪录片《阳光下的悲惨世界》……”
“咦,今天不播女王访华的纪录片啦?”托尼自言自言的说了一句,神秘的东方,是艺术家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之一。
老板啪的把酒放在他桌上,笑道:“好几天没播了,看来看去,除了几个泥土做的小人挺好玩,其他就是官方的大话、套话,没啥意思。”泥土小人指的是兵马俑。
“阳光下的悲惨世界是啥意思?”托尼饶有兴趣的想象,阳光让人联想到快乐和生机,而悲惨世界则是灰暗沉重的,两者是完全不同的颜色,这大概是一种隐喻吧,不知道会讲什么呢?
七点半,记录片按时播出。
BBC是记录片的鼻祖,题材广泛、制作精良,主要包括自然、艺术和科学的主题,然而今天却破天荒地的播出了一部现实主义片子。
从威尔士到英格兰,从风光如画的乡村到热闹繁华的大都市,这部长达三十分钟的片子逐步展示了三十个不同家庭孩子的生活。
这些家庭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生活环境天差地别,社交圈、工作职位和收入更是毫无相同之处,然而他们的孩子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他们都是HIV的感染者!有的甚至同时感染乙肝或者丙肝!
这三十个孩子,其中十二个已经去世,十八个仍然活着,以最痛苦、最屈辱的方式,活在最黑暗的地方,把他们的家人拉入至深至恐怖的地狱!无论身处哪一个阶层,他们都是过街的老鼠,被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程度,超过了当年肆虐欧洲的黑死病。
画面是阳光灿烂的,甚至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微风,然而自始至终,片子中没有一个人笑过,连敷衍的笑容都没有,他们麻木的瞪着镜头,面无表情,不哭也不激动,只是平静的介绍现状。
托尼放下刀叉,他在那诡异的平静下,感受到某种不能言说的痛苦。太痛苦,以至于根本说不出口;全身都是伤口,以至于根本不知道翻出哪一道给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