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联姻贾家,太上皇这边许多不太要紧的事情不会刻意瞒着他,加上林家祖籍姑苏,在金陵也有许多产业,因此消息很灵通。
前世林如海死前手里就握着甄家许多罪证,比如纵容奴仆强占良田、逼死人命,内宅女眷放印子钱、包揽诉讼等等,不过这些对于甄家来说都算不上大罪。致命的是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还有转移财产。
其中转移财产一罪却是当今后来才查到的,这笔银子最终也没能追回多少。而甄家抄家时由于没抄出太多东西反而得到了同情,减了罪,又有一干老臣周旋,最后只是革职并没收财产,甄家众人还得到了一个庄子过活。
不过这回就不一样了,甄家倒霉,碰上了乔喻,手里不但有原身留下的证据,甄家这些年截留盐税的账目,而且还找到了一个甄家私底下的庄子,没挂在甄家人名下,却藏了甄家大量现银。这个消息捅出去,稍微有心的都能猜出是怎么回事。
乔喻思量过后,选择了同为太上皇侍读出身的萧同明。萧同明此人性情孤高耿直,但是对太上皇十分忠心,是太上皇放的另一双眼睛。只可惜能力不足,不如甄应嘉之父官运亨通,又瞧不上甄家卖女儿的行径和张狂的作风,与甄家不甚亲近。而萧同明此时正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从五品,有监察江苏、安徽两地司法与行政之职,只是被甄家防着,没能察觉什么。
乔喻将庄子的消息往那边一递,就耐心地等着。而萧同明果真不负耿直的名声,一得到消息,就直接上报太上皇,压根没想觉得消息来得突兀。也是因此,乔喻很快就接到了盖着太上皇私印的密信一封,要求他上交两淮盐课的账目。
乔喻等的就是这个。
在林如海之前,甄应嘉连任两淮巡盐御史,根基深厚。林如海当初交接查账时,并没发现什么不对,直到他真正上任以后才发觉甄应嘉在弄鬼。原来从前两淮的盐商只要依据盐引上交相应盐税即可,然而甄应嘉却打着为盐商“减税”的旗号,收受孝敬。
甄应嘉时期两淮的盐税减少了到了700余万,账目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从一开始该上交的盐税就直接进了甄家的口袋,根本没有过公账。到林如海上任后,盐商继续上交数额巨大的孝敬,林如海一边不动声色地收了,另一边却直接将其送入公账,补全盐税。也是因此,虽然甄家利用太上皇的人手继续截留盐税,林如海依旧能拿出足够的银子。
乔喻一面感叹,都是人才啊,一面将这十来年的账目一并打包给皇城的两位送了去。
这边乔喻把能坑甄家一把的账册全送去了,另一边甄家私下的庄子里查实确有密室以及大量白银,消息传到皇宫,当今和太上皇久违地坐到了一起。
如果说几十万的现银还不算什么,那么两淮盐课的账本问题就大了。林如海还未曾述过职,因此他任上的账目是头一次呈上。当今和太上皇各派了多名心腹账房一同规整,连续几天不分日夜地清查,效率非常高地将账目算了个清楚明白。两淮一带,哪年哪月,哪家盐商购买多少盐引上交多少盐税,一条一条列得清清楚楚。
这样一来,甄家经手的银子数目不对就显而易见了。不说别的,只林如海上任这不到两年的时间,甄家截留盐税高达180万两。太上皇看到这个数字,直接黑了脸,这笔银子到他手里连100万都不到!
其实甄应嘉任上的账本单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和林如海的账目一对比,就很明显,有将近四成的盐商的盐引和盐税都明显少于这两年的,虽说有些约定俗成的“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