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介观却是避开不受:“崔夫人不必如此。我收这个徒弟,是我愿意,无关恩惠。既然无关恩惠,你们就不必谢了。”
知道这黄介观一向孤拐,崔氏也不以为意,到底还是喜滋滋的拜了拜。
黄介观能少年成名,靠得不光是天赋,勤奋那也是必不可少的。
勤奋的学霸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必然也是要求勤奋刻苦的。于是,刚刚跟卢济川两人坐上马车,黄介观就开始考校起卢济川的学业来了。
知道老师这是在摸底呢,卢济川不敢遮掩,赶紧尽力而为。结果,黄介观摸完底,难得的小小后悔了一下,现在下车可还来得及?
之前那小子跟自己辩论时口若悬河,枉他以为这小子天资不错,又出自卢淳章那古板老头的家里,必定是不差的。谁知,一考,这小子的《九经》堪堪会背而已,义理什么的根本不通。史书类的更不用说了,东一下、西一下的不成体统。
文理欠缺甚多,那看看诗赋如何。这一问之下,黄介观差点没揪掉自己的胡子。方才文理那小子虽然说的不大通畅,但好歹还能说点,可是却是诗赋是完全不会。
看着老师那本就褶子甚多的脸更是多了几道褶子,卢济川也苦了脸。宝宝心里苦啊,我也是才来的,真的不知道原身的底子如何啊。
其实,原身的底子算是不错的。可是,他国子监也就上了个半年而已,根本刚刚入门。现在卢济川一来,就请了个宗师级别的老师。大师的眼界心境岂是平凡的,卢济川肚子里的这点货就实在不够看了。
不过,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那就是心境坚韧,自信过人。想他黄介观学识过人,怎会教不好一个学生。于是,卢济川很快尝到了名师的好处。
黄介观开始给他布置学习任务,现阶段的要求一一提出:“......你词赋不行,也就罢了,反正日后科考也不考这些。”对科考不考词赋,卢济川是大为赞赏的,他之前就是因为知道这点,所以才下决心科举的,要不然,他肯定是要另寻门路的。
“......科考之道大义为首,所谓大义就是取圣贤意义解释对答,或以诸书引证己意。要做好这个,就必须要通经。所以,你当务之急就是要熟读经史,融会贯通......从今天起,别的我也先不要求,你将九经先掰开揉碎的读得滚瓜烂熟再说。”黄介观说道。
这是老师的要求,也是老师的经验之谈,卢济川赶紧躬身领是。
既然是已然答应为师了,黄介观迅速进入老师的角色,给卢济川布置完作业后。黄介观就从本朝科举考试的层级开始给卢济川科普科举之途。
本朝科举是解试、省试、殿试三个层级。这个卢济川初初听闻之时,还纠结了半天,当朝既然有秀才,怎么没有秀才试呢。
后面特特打听佐证了一下,才发现,原来,本朝所谓的秀才,基本就是解试之前读书人的统称,这个不需要考。
可别以为不考秀才直接就考举人就很好的。当朝的举人的功名可不是终生制的,考过解试,如果没考过省试,成为奏名进士。那举人的功名就没有了。
换句话说,如果不能一路通关过省试,就一切打回原形,从头再来。这可真是很残酷。
看着卢济川坐那儿嘀咕,黄介观冷哼一声:“你当科举是好考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到死也没有功名。落第秀才的名号可不就是这样来的么?”
听到这里,想到自己之前听来的,卢济川忍不住求证道:“老师。不说还有特奏名么?那些落第的举人可以走这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