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5.国士无双【五】
    他不是那个意思。

    姬晏想解释,可是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傅白也已经重新掠过了这个话题,与他仔细商讨起夏律的诸多细节——没有什么法律是完美的,总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拟定。而这项工作一直以来主要是由傅白完成。

    很难想象,一个人的才学能够广博到这种地步,上至军政,下至农商,似乎就没有这人不了解的事情。

    敲定了最后一处,傅白铺开锦帛,开始书写《商律》。

    本来事情已经谈完了,姬晏也该回宫了。但他没有起身,低着头看着傅白提笔一字一字书写《商律》,他写得并不算快,字字斟酌。

    这是打压商人的法律,规定“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内容不可不谓之苛刻严酷。只是姬晏的注意力并没有在傅白书写的内容上,甚至没有注意到傅白到底写了些什么。

    他的目光落在执笔的手上。

    来自荆楚的士子不像夏国的武士那般强壮,曲折的关节微微泛白,手指修长,指节分明,手背淡青的筋脉若隐若现。然而,落笔时,字迹却遒劲有力,带着一种不容反驳的果决与强硬。

    最后一笔落下,傅白搁笔。

    “不知以后,论及在下,又将在刻薄寡恩四字上,费多少笔墨?”

    他垂眼端详着这份很快就将颁行到郡县的《商律》,忽而一笑,感叹道。

    他笑得并不明显,微微地带了几分冷意与嘲讽。

    姬晏忽觉几分涩意。

    当初卫子君应《纳贤令》来到夏国,与孝公谈治国之道,孝公在“帝道”“王道”“霸道”中选择了“霸道”,卫子君因此才以严刑峻法建立农战下的夏国。这是孝公,是夏国的选择,而非卫子君自己的选择。

    卫子君师从尸子,儒、法、道……无所不窥。以仁治国,他也未尝不可,也不至于遭诸多谴责。

    该被斥以“刻薄寡恩”之词的,从来不该是他。

    “没人敢说你。”

    姬晏注视着傅白,许诺般地道。

    傅白不以为然,将锦帛交与姬晏。

    正如那天商谈做出的决定,夏国最终答应了魏国的请求,将粮食借给了他们。

    借粮的同时,姬晏也派人在魏国宣扬夏假粮与魏的原因。傅白还要求着重在魏国与夏相接的边境处宣扬。

    事实上,傅白之所以建议姬晏同意借粮还有另外的原因。

    夏国地广人稀,劳力不足,为此,变法过程中推行“徕民”政策。所谓徕民,就是招揽邻国的流民到夏国耕种土地,予以一定的赋税优待。而如今魏国大饥,夏国借与的粮食,绝对不够应对。

    何况,如今的魏国宗亲僭越,应对饥情的效率恐怕会低得令人发指。

    因此,借粮与魏,加之宣扬,令魏民见夏国的富足,“徕民”将会比以往更加顺利。

    正如傅白所料,迁往夏国境内的流民越来越多,大片往日没有人力的开垦的土地变成了农田。夏国的变法,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行着。

    与此同时,《商律》的颁布,也不出傅白所料,为他招了一阵骂名。

    令人意外的却是,这商人的责骂之声,很快地平息了下去。

    却是如今的夏王下令若有妄言卫相是非者,严惩不贷,同时亲自誊录《商律》颁之于众。傅白听闻此事,也只是摇了摇头,觉得有几分好笑。百姓之口,便是严刑峻法也堵不住,姬晏的做法,除了多一个人担这份骂名,也就没什么用处了。

    时间流逝,徕民制与客卿制下,投奔夏国的百姓与士人越来越多,朝中隐隐出

-->>(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