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杜鹃泪》正文 第一章
约两尺高的花坛,花坛上分别放着一口大青花瓷缸。青花瓷缸足有两个成年人才抱得过来,里面是用来种荷花的。到了春季在里面放上一段莲藕,夏天的时候青花缸里就会长出绿色的荷叶,开出粉色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眼下的青花瓷缸里只有淤泥,却不见青莲了。

    后院里相对就简单很多,整个后院的地面上都铺了青石,右边有一口给院里供水的水井。水井往里几尺处的墙边,种有一棵枣树,枣树的枝丫又密又长,许是也有些年头了;左边是粮仓,粮仓边上有两棵比成年人高些的栀子花树。栀子花开在五六月的端午节前后,雪白的栀子花开满枝丫的时候,就像洁白的‘星星’点缀在绿色的树叶间,整个院落里都飘满栀子花浓浓的香气。

    整个院落前后相通,可谓大气恢弘、曲径幽韵,各排房屋前面都有古建筑特色的回廊,确实是一座标致而又‘华丽’的江南大院。从院子的布置可以看出,当时,太祖姑母的家不仅仅是一方财主,而且还都是有情调而又热爱生活的人。

    从吴家大院的外面往村庄的北面望过去,村庄里应该有不下两百户人家,而‘雄魄’的吴家大院显得格外地与众不同。晌午时分,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了‘袅袅’的吹烟。

    吴家大院不仅仅是吴家庄里的大户,在整个县城里也是首屈一指的大户,祖上是清朝洵城的知州官员,是个实实在在的书香之家,子子孙孙里,不管男孩女孩都进过私塾、学堂念书。

    清朝末年,眼看社会态势越来越动荡,吴家的先祖果断弃官从商,从商之后的吴家迅速壮大,洵城、县城、镇上都开有铺子,吴家大院也不断修缮扩大。吴家虽是一方官员,后又是一方财主,但未听说有过虐待长工、苛刻佃农的事情发生,到了现在的这代掌家人是80岁高龄的刘祖奶奶。

    掌管着吴家宠大生意的是,英明睿智的二老爷吴琮如,花甲之年的二老爷身材高大,是个谦逊、内敛的长者,身上有一股坚硬的原则性和韧性,而且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神清气爽。二老爷一贯的家风和家教是:对邻里和弱者有原则地相帮;对孩子的教育是释放天性,发掘优良品性,前提是须做个有原则的善人。

    所以吴家的少爷和小姐们,在二老爷的言传身教之中,在外不欺凌弱小,在家尊长爱幼,但由于天性的释放,偶尔的闯祸就在所难免了。少爷小姐们小的时候,不是把东家的狗丢进了水溪里,就是把西家的桔子树压折了。

    刘祖奶奶隔三岔五地就要赔四村八邻家的东西,时间久了,免不了就有一些贪便宜的人上门来‘讨债’,这当然瞒不了刘祖奶奶和精明的二老爷了。

    二老爷一边把钱给人家,一边旁敲侧击地对来人说:“我家书华(二老爷的二儿子)虽淘气,但你家的房屋那么高,他还不到十岁,前两天打雷把后山上的树枝劈断了,您拿上钱赶快把屋顶修修好,免得下次下雨的时候要漏水了。”

    如此这般几次之后,讨债的人也少了一些。每次二老爷从外面回到大院,都会把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叫到身边,问:说说,这段时间你们每一个人又赔出去多少钱了?

    一晃儿女们都大了,除了最小的女儿子云,该嫁的嫁出去了、该娶妻的娶了妻了,大儿子书贵、书华都跟着二老爷在外面打理生意。大少爷书贵打理县城的米、油铺和绸缎铺;二少爷书华跟着二老爷在洵城呆的时间较多,因为洵城里也有二老爷开的药铺和米铺,还有一家洵城里最好的酒店,需要打理。

    二老爷本想把生意再往外做大,但无奈,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想继占了上海、都城南京,而且听无线方匣子里说,日本人正在往南边打过来,所以二老爷的生意计划也随之搁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