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杜鹃泪》正文 第四章
    大学不仅让人长知识,还长见识。东北早已沦陷,活下去成了许多中国平民百姓的唯一目标,如何吃饱、穿暖,已经不是大多数国人的首要心愿了。

    女子师范虽说都是女生,但隔三岔五也会有学生跳上高高的演讲台,高喊着口号,呼吁大家积极加入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中去;一些年轻的老师也振臂高呼:国之将亡,匹夫有责,请同学们拿起武器,拿出我们抗日救亡的精神,驱除日蔻、保我中华!

    每次班级里有什么重要活动,大家总不少不了拉上吴绢一起参加。吴绢的学习成绩一流,更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所以印写传单,写宣传大字报之类的事情,都交给她负责,另一位同学——夏洁从旁帮协她。太祖姑母和她的同学夏洁,由此也结下了一辈子深厚的姐妹情分。

    纤巧的身影穿梭在教室、礼堂,吴绢尤如一只明艳动人的‘百灵鸟’,浑身透着一股灵气,白色校服衬托着一张干净、清艳脱俗的脸,两根长长的黝黑的麻花辫,随着身体一起甩动着,散发着一股少女的独特韵味。

    临近期末考试,虽说大学里的功课没有那么紧张,但吴绢也不想马虎过关,正和夏洁在教室里抓紧时间,复习落下的功课。

    二老爷已经回了大院。元月中旬,书华把年前的最后一批布,和补给杂货铺的货物检查完、分箱装好,准备第二天一早赶码头上最早的一班船运回县城。

    从洵城运货到县城,要先运到几里外的码头,再装船运往县城,中间的路程比去吴家大院稍远一些,一大早出发的话,傍晚的申时就到得了。

    下午,书华和汪叔一起来找吴绢。因为二老爷走前叮嘱他,临走前务必去学校一趟,看看吴绢放假的时间能不能对得上,如果时间对得上就带她一起回大院。

    学校的门卫早认识了汪叔,见汪叔又来找吴绢,本来还准备跟他说几句话,但见一旁的书华一身富家少爷的装扮,立马跑去找来了吴绢。吴绢告诉书华,学校过两天考试,估计最快也得要一个礼拜才放假。

    书华说他不能留下来等她,就让汪叔留下来。书华叮嘱吴绢不要去参加街上的那些游行,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吴绢说:“二叔,我从来没有去参加过游行,就是偶尔帮同学们写写大字宣传报,印印传单。汪叔三天两头来一趟学校,二叔不用担心。”

    汪叔今年五十多岁,或许是从小跟在二老爷身边的缘故,从他身上似乎能看到二老爷的一些影子,比如内敛、沉稳的行事风格,和淡然自若的气韵。

    汪叔的老家远在长江北岸的一个小山村里,小时候常因天灾**而食不果腹,双亲和兄弟姐妹都先后死于饥荒和病灾,唯一幸存下来的汪叔也没有什么亲戚能投靠,因为亲戚也大都跟他家的情况差不了多少。为了能够活下来,汪叔只好跟着村里的人四处逃荒、要饭。

    那年冬天,长江南岸的上空飘着鹅毛大雪,长江北岸更是一片冰天雪地。才十二岁的汪叔,跟着逃荒的人流来到了长江的南岸。因为大家都说,跨过长江,对面是江南的渔米之乡,那里不仅秀色可餐,而且物产丰盛,很少有天灾病祸,大家都能吃饱、穿暖。就这样,汪叔来到了长江南岸的渔米之乡、潘湖之畔。

    这天,又饿又冷几乎晕死过去的汪叔,来到了吴家庄,躲在吴家大院后门的巷子里,绻缩在屋檐下避风雪。被大院里出来倒泔水的女佣发现了,把他带到了厨房里,给他装了一些吃的,让他坐在灶台后面的小矮凳上,靠着灶火取暖。

    当时的刘祖奶奶也才四十多岁,看见坐在灶台后面冷得发抖的汪叔,觉得他长得很面善,征得丈夫和汪叔自己的同意后,就把他留了下来。自此以后,汪叔在吴家大院一呆就是四十多年。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