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电影圈都在流行改ip,买小说,陆赫却选择了最传统的历史人物来拍,夏铮本来对他的历史英雄情节并不感冒,但仔细把这部剧本看了遍,也不得不承认历史本身比小说还要精彩,谢道韫怒斥孙恩这一节,现在的女主小说估计都不敢写,实在太过金手指。
“雪夜访戴逵这一场拍了吗?”钱小乐问夏铮。
“拍了,就在咏絮之后,都是雪天。”夏铮知道他在问什么:“表现王徽之性格的还有一场,船上遇桓伊。”
他说的是王徽之生平事迹中挺有趣的一件,恒伊也是东晋名士,精通音律,时人称之为笛圣,恒伊宦途显贵,最后官至右将军。
王徽之应召赴京师时,船经青溪侧,桓伊从岸上路过,舟中客人有人认出恒伊,当时恒伊已经身份显贵,王徽之却让人上岸对桓伊说:“听说足下善于吹笛,请试为我吹一曲。”桓伊听说是王徽之,默默下车,坐在交椅上,为王徽之吹奏三调,吹罢,便起身上车离去,两人之间没有一句对话。
当时恒伊吹奏的曲子,就是日后的千古名曲,梅花三弄。
林蔻这个人的剧本好就好在,她对历史还是有点敬畏的——当然也可能是有陈生在压着,没法放开来写,所以对于感情的戏份,写得极为隐晦,如羚羊挂角,高来高去,几乎无迹可寻。想看爱情的,也许能从那零星的几场对手戏中看到些许痕迹,但也仅仅只有这些罢了。
钱小乐背对着夏铮,站在墙壁前,他仰头看着墙上剧本,忽然说了句:“论道”这场,写得很好。
魏晋有清谈的风气,史书记载,有次谢道韫丈夫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在厅中与人清谈论道,辩不过对方,眼看就要一败涂地,身在房内的谢道韫全程听到谈话,有心帮他,但是碍于男女大防。所以让婢女在门上挂上青歩障,隔着帘子与王献之的客人辩论,客人无话可答,大败而去。
这场拍摄的时候,夏铮刚好要离开片场,但是听说拍的是这场,就留下来看了拍摄。
陆赫把这一幕拍得极美。
他没有用古装戏中欲盖弥彰的珠帘,而是按史料中的记载,用了青纱幛,阳光穿过厅堂一隅,满座客人静听辩论。谢道韫的声音不急不缓地从歩障后传出来,整个画面里除了风声,就只有她和客人一问一答的辩论声。
有一段时间,主摄影机画面里甚至没有歩障,没有客人,画面中只有谢道韫的声音,而摄像机却在静静拍着安静站在门侧的王徽之,广袖宽衣,丰神俊朗,他嘴角噙着笑,眼神却仿佛去了很远的地方,他想的也许是那一场彻夜的大雪,或者是清溪侧那远远的笛声……
然后风吹起歩障,露出极窄的一线视野,歩障后的谢道韫安静坐在黑暗中,皎白面孔如同一朵莲花,青髻雪肤,颜色素净到极致,也美到极致。陆赫对光与影的运用近乎于神,他用一个镜头语言,就写尽了林蔻在竭尽全力暗示的那个故事。
这窄窄的一线视野,是王徽之的惊鸿一瞥。
钱小乐说陆赫是英雄主义,说他悲剧情结,其实在这些之外,他还有一样特质,是钱小乐的眼界所无法理解的。
他的审美中,有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最后余光。这一丝余光,是苏州园林中那月洞门后的剪影,是一枝供在瓶中的梅花蜿蜒曲折,是无数个深深院落中安静的日夜,和偶然擦肩而过的衣角与眉梢,即使慢放再慢放,也不过短短几秒。
这几秒就是一生。
没人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