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反复讨论,朝臣上疏请求嘉平帝同意钱太后祔葬。
嘉平帝很快做出了答复:爱卿们所言甚是,但是圣母在上,朕是个大孝子,屡次请命,母亲就是不松口,朕实在无可奈何。朕孝顺两宫如一,不忍违逆母亲,否则就是不孝。还是另外给钱太后择一块风水宝地吧!望爱卿体谅朕的苦心。
朝臣哭笑不得,第二天继续上疏。
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逐一驳斥支持周太后的官员提出的不让钱太后祔葬的理由,将周太后的心腹驳得哑口无言。
又次日,以德高望重的魏国公为首的几十位公、侯、伯等功勋之后和在京武官也纷纷上疏。
紧接着,六科给事中、各地监察御史等八十余人分别联名上疏。
事情越闹越大,朝中尚书、侍郎,通政司、大理寺、都察院……六部文武官员再次上疏,要求嘉平帝按祖宗法制安葬钱太后,不能因为愚孝周太后而不顾礼法。
难道周太后比祖宗规矩还重要?
周太后勃然大怒,不肯妥协。
文武百官一怒之下,由当时的阁老带领着齐聚文华门前,跪地大哭。
内阁,六部,五军都督府,大九卿,功勋贵戚,詹事府,翰林院……文武官员几百人跪在宫门外,哭声震天。
嘉平帝派人劝慰诸阁老,阁老们表示:如果周太后不收回成命,他们就一直跪下去。
周太后见状,知道事情无法挽回,只得罢了。
钱太后得以按照礼制归葬先帝陵寝。
第二次相争,朝臣坚持遵守皇家礼制,再次逼得周太后妥协。
但是自那以后,朝臣和嘉平帝的关系就一日不如一日,乃至于后来君臣彻底离心。
大臣们集体哭谏文华门,逼得嘉平帝妥协,到底还是让嘉平帝心里有了疙瘩。
……
听朱瑄慢慢道出由周太后的跋扈和争强好胜引起的两次礼仪之争,金兰困意全无。
原来周太后以前这么蛮横固执。
这些年郑贵妃耀武扬威,世人都骂郑贵妃是惑乱后宫的妖妃,很少有人提起周太后和朝臣对峙的事,她保护吴皇后和王皇后,民间还对她颇有赞誉呢!
金兰进宫之前一直以为周太后是一位慈祥温和的长辈,黄司正从没提起过周太后曾引发两次礼仪之争。
现在回想,周太后对她慈爱有加,一半是看在朱瑄的面子上,还有一半应该就是为了扶持她对付郑贵妃。
金兰踮起脚,捧住朱瑄的脸,眉头轻皱:“五哥,你应该早点告诉我这些。”
她手心温热,朱瑄依恋地蹭了蹭她掌心,拍拍她发顶:“你不必理会这些腌臜事。”
金兰无奈,气得咬牙。
是啊,她不必理会。
郑贵妃和他有约定,不会动她。周太后也有顾忌,加上轻视她,从不拿她当威胁,不管是谁想对付东宫,都是直接从朱瑄身上下手。赵王妃晕头转向,刚伸了一下爪子,立马就老实缩回去了。
他事事安排得妥妥当当,不想让她操一点心,连发现淑妃死因这种事都不曾透露一分,非要她逼迫才肯如实告诉她。
可是她不想被蒙在鼓里,虽然她可能帮不上忙,至少可以陪着他一起面对。
金兰心里柔肠百转,想骂朱瑄几句,又舍不得,垫脚亲了亲他的鼻尖。
他的谨慎是刻进骨子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