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师对我们说清明节与晋文公和介子推有关,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介子推死去的那天定名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又改名为清明节。但我们从小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每逢清明节一家老小去认自己祖先的坟,去认坟上的碑文,顺带还能串串本家的门,多认几个家族里的长辈和同辈。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多么美好的节日互动啊。
迁阡陌,良田拓,满城烟雨青山阔。油酥果,梨香墨。一枝横槊,耳门楣铄,扩、扩、扩。
夕阳抹,星辰霍,雪藤霜树乌鸦默。身羸弱,饥穷裹。十分难妥,造车关锁,殁、殁、殁。
清明节对于咱们现代人来说,首先想到的是老祖先。想想我们的老祖先从太原一直迁徙到福建,然后“湖广填四川”,我们这个分支也就落脚到了四川。到我们那个小镇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祖先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在天下还算太平之日,日子也算是越过越好。在这两百年的日子里,先祖文可以做到知县,武可以做到绿营管带,家族就这样继续开枝散叶。当遇见天下不太平的岁月,群星暗淡而日月无光,连树木都有灵气般的叶不茂枝不壮,就像霜打过的茄子一般,付出再多、再怎么努力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结果都是吃不饱、穿不暖。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结果只会让族人们日子越来越艰难,生活越来越窘迫。开放和发展才是硬道理啊。于是写下了上面这首《钗头凤》。
淡抹芳尘淫雨骤,素浅莲花,伴我轻寒透。蹄马春风腰紧扣,黄昏弦月罗衣漏。
金鼎江南描古兽,还枕瑶台,鸾镜紫薇绶。壮士楚天驰语后,将军西北当封侯。
看着清明节纷纷细雨落在山间的小路上和田湖边的荷叶上,那怕衣服都湿透了,一年见一回先辈也是应该而值得的。勒紧腰带冒着雨,也要马不停蹄的把祖先墓碑再认个遍。认完老祖先的墓碑,天黑了在回家换下那身湿衣服也不迟。看到碑头上镂空的那些狮兽,过了那么多年依然栩栩如生。要是老天怜悯,碑文的主人不是将军也当封侯封爵了。于是写下了上面这首《蝶恋花》。
蓼叶凝妆,芭蕉倒影,凭曹庭水成湾。碑墨新题,洒清酒杜鹃山,鱼龙良莠坟前供,笔墨畔、揖作连环。里家乡,愁染黄昏,弱水三千。
戎州童子今何去,案灯添新墨,窗雨雷先。又见新愁,闲眼浅醉西边。舞歇春梦江心寺,怪当年、坐井清圆。纵书远,门掩瓯海,锁幕婵娟。
看着墓地周围凝重的蓼叶林,还有倒影在河塘边的芭蕉林,曹庭湾的这个墓碑是先祖葬在我们镇上辈分最老的一个墓碑。看着碑上刚劲有力的文字,用带酒的杜鹃花洒向文字,碑文更加清晰。坟前上供的祭品更现代化而多样了,比如还有雪碧、爽歪歪之类,小孩子们不停地作揖祈求先祖关照。曾经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也是这样作揖,可那些年我们一起作揖的兄弟姐妹们现在都在那里了呢?而今为了生计兄弟姐妹们都天隔一方,只是自己远在他乡的桌前,看着窗外纷纷的清明细雨,写下这一字一句的文字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这份思念,犹如淡淡相思淡淡酒,饮下这份思念之酒让人沉醉得第二天才会醒来。可千万别学江心寺里“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赵构,那样只会远离祖辈的教导,让自己封闭,最后孤老一人让自己都过意不去。放开自己的格局,走出外面的世界才是王道。于是写下了上面这首《高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