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南浦仙宫》正文 第二十章 备试
,《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形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

    真正问了二爷爷之后,州试与史书记载上的颇有出入。

    一是资格确认,类似于后世的政审,不仅祖孙三代清清白白,外公舅爷等也翻了个遍,株连九族绝不是句空话,很多寒门学子因家贫如洗,自家叔伯就没有来往,何谈其他旁系亲属,即或谁有作奸犯科的事,各族内部皆可处理,重大疑难案件才交由官府裁决。此等学生交经历,即后世简历时,因记录不完整,即或高中,往往名次调到后面,有的学谕和考官怕惹出麻烦,不予录取的大有人在。

    二是托人作保。参加考试的人员,为严肃考纪,防止作弊,必须请同乡三名已中举的举人联名作保,证明其品行端庄,学风严谨,断不会在考试中发生抄袭夹带,替人参考等情形发生。如有舞弊之举,不仅考生资格被褫夺,联名具保的三人也会受到追究。如此一来,家中非出重金打点不可,三年一次机会,中过举的人又岂会轻易承诺作保。很多有考生的家庭借贷参考,不中后则搞得负债累累,一生翻不过风浪者大有人在。

    三就是家族利益。送子弟赶考家族同样承担了很大一笔费用,如若考生家曾做族人不喜之事,族长为平衡众怒,往往在参考时不作推荐,不作安排,任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连踏进门槛的机会都没有,何谈高中报国。

    如此种种关卡,早将应试之人消磨得毫无了锐气,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按自己意志行事了。

    再就是每次考试因主考官喜好不同,出题千差万别,录取标准也多掺杂个人因素,考生的前途倒有六七成掌握在阅卷人手中。私底下,又不知多少人在暗中与考官勾连,科举黑幕可见一斑。

    武举相比于文试,则公平了些,再者几个项目都是在帅府进行,也没必要担心什么。

    今年在夔州主考州试的是大名鼎鼎的“一拂居士”——夔州知州郑侠。

    原本我认为简单的考试,程序如此复杂,好在混个资历而已,考试内容放在后世来看,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因郑侠对科举取士诗赋、帖经、墨义的方式不可能提出任何的疑议,只能按朝廷既定方针政策执行。

    保密工作做得极好,与元、明、清代不同,考试开始前半个小时主考官当场出题,透露题目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

    但也不无空子可钻,一是根据主考官平喜好推测出题范围,二是向其家人打探近来行踪和所写文稿。往往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主考官的家人仆从,不索而得实惠,就是有人将此事捅出去,也没有什么抓得住把柄的地方。

    主考官自己则因考虑官声问题,加以宋律对科考作弊者轻则流放,重则

-->>(第3/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