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及需采办礼物,邀赵君与某共寻石头记,奈何横走竖逛,未获该店,于是无语回返。</p>
路上见一书贩,一车满载,不知究竟几多部。</p>
见猎心喜下,某邀赵君共揽之。</p>
</p>
满车依旧,无非商海、营销、成功之类。似无一可读之书,唯扫视之下,见鲁迅二字,心狂跳。</p>
某曾遍寻书贩、书摊、书店之类,所见者,无非散文集、小说集之类,未见全集一部,问及诸书商,得回答曰:“无人看鲁迅”。悲夫!当日文坛之革命者,数十年活跃于诸学子之课堂,一旦完成所谓历史使命,即被束之高阁,自此不见一篇。十几年后,欲寻一全集而不可得,岂非国民之辈哉?</p>
今见其书,览全集二字,心下惴惴,不敢妄言,乃翻看封面封底,直欲拆封视之。为书商所阻,乃郁郁释之。后终不敌心下狂喜,乃费银二十三大洋购之。</p>
——前言聊做跋</p>
</p>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这句话,恐怕所有曾经上过学的八十年代的人,都记得这句话。</p>
还记得当年听闻鲁迅的文章被从学生课本中删除的新闻时,心下那种莫名其妙的情绪,愤恨?亦或是有其他的什么无法言说的对时下那些所谓教育专家、学者的鄙视?</p>
鲁迅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首先是晦涩。短短一篇文章,需要查n次字典,才能弄明白他究竟想说什么。然后是平和。在他的文章中,见不到刻意雕琢,而是信手拈来一般,读来,如同老友谈话一般。其次是深刻。这恐怕就不用多说了。想当年课本中的哪怕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一个字,都要翻来覆去看好多遍,要反反复复讲授好多次,为什么这么写,为啥用这个词汇,这个字换成另外一个字会有什么不同。</p>
噫嘻!可爱的中学生活。</p>
</p>
读鲁迅先生,源自初中时候一个同学的鲁迅小说集。</p>
那个时候,看到的鲁迅小说,还有着那么一些革命的色彩,忘记了当时那本小说集的出版年代,只是依稀记得,是跟一本乡村医生手册一起借来看的——那本乡村医生手册,其实就是农村赤脚医生的教科书。</p>
小说未必能看懂。只是当时有那么点东西,是跟课堂上那类文章迥异的,而笔下那种生活,虽然不同于自己周围的人事,终究有那么一点点想通的地方,于是,深夜的某个农村小屋,亮亮的亮了几夜的灯。</p>
</p>
再读鲁迅先生,已经是高中时候,除却了课上的那几篇文章之外,在书店花掉五毛钱,买来一本八三年的散文集,内含的是朝花夕拾和野草。</p>
重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趣和艰涩,重新听了一遍阿长和山海经的故事,高中时候的我,对鲁迅先生仍旧有那么一种敬畏——无论如何,他的文章可是代表着某个年代的某个族群的观点。</p>
</p>
三读鲁迅,已经是大学时候了。</p>
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