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才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彻底消灭了诸侯的存在,实现中央集权,实现郡县制,达到正真意义上的统一天下,而非天下分封联邦共主体制。)
再难也要做,一步一个脚印去做。
宣王对千亩之地,要推行平均地权的均田制度,实现统一税赋的彻税。
没想到,虢文公第一个反对,就和当年召穆公反对厉王一样反对宣王。当然,虢文公没有直截了当的和宣王角斗,而是变相的找个合适的理由,来反对。
虢文公对宣王进谏说:“千亩之地,乃先王厉王的食邑之地,如果在哪里推行先王的法政,那么很容易让人想起厉王驱逐事件,大家都会认为陛下又要沿着厉王的老路子走了,大臣们又要担心国人暴乱了,陛下千万不可籍田,不籍田亩,方为正道,望陛下三思。”
宣王说道:“厉王已经平反,他的政治道路是对的,你看,天下地主阶级,哪一个不拥护厉王,天下百姓那个不爱戴厉王,国人暴乱,那是受奸人党的利用,何况现在已经取消国、野之分,已经没有了国人遂人的不平等的歧视,天下人民一家亲,人人平等,解放天下奴隶,也将成为现实,只要平均地权,人人有其田,那么也就不存在奴隶一说,因为天下税收一致,按人头分地,按人头均地收税,就是奴隶,也是如此,哪里还有奴隶可言,诸侯国以后也是如此,就算你拥有奴隶,朝廷还是按照人头封地,人头收税,所以要普查人口,按照人口实现分田封地,人人均等的田地,人头等于土地,所以只要知道有多少人,就知道有多少土地,有多少人,就收多少税,简单之法。天下大同,天下公平公正,无私也,合理也,谁特殊,对谁专政这也是先贤们追求的最高理想。”
虢文公说道:“陛下还是不可,不改变先祖定制的井田制,才是正道,不修籍井田,变革为人头簿籍田亩,臣实在担心群臣造反啊,臣不愿意看到厉王的事件再次发生。”
宣王说道:“按照簿籍人头来封田亩,这是几代王者的一贯革典方针,朕怎好违背先祖的意愿,成为不忠不孝子孙,难道爱卿有这个胆子吗?敢做不孝之事?不修籍井田制,而改成井牧制,朕已经决定了。”宣王没有办法,只好搬出祖训出来。
这个决定,群臣反应强烈,就连樊山甫这样的太宰大臣,也是坚持反对意见,樊山甫和宣王之间的裂隙,开始产生。
樊山甫本是改革派,激进派,自从受封樊国之后,他的思想就变了,越来越站到宣王的对立面了,因为他也想保持旧法,有利于樊国的发展。人都有私心杂念,无一例外。公心何在?何为圣贤?直叫人哈哈两声去矣。
宣王决意已定,群臣反对无效,只好作罢。宣王下令晋穆侯回朝受赏,两万晋军驻守千亩,待千亩田地的移民到了之后,均分田亩之后,再撤军。
晋穆侯得令,凯旋。
就在晋穆侯凯旋的路上,晋穆侯的夫人齐国姜氏生的一子,晋穆侯开心不已,取名成师。
师服感到惊讶,对朋友说:“名字,随同人一生,名同命运,名不正言不顺,名正言顺,今少子名成师,成师乃大号大名大命,成者成事,将来一定成大事也,而世子名仇,仇者,恨也,兄弟相逆也,晋国其后毋能不乱乎?”
当然,这是后人马后炮的说法,如果他有先天之明,早就投靠少子成师了。难道一个名字就能知道兄弟相残?就是周文王在世,也是没有这个本事的,姓名学的发展没有这么快吧?这也表明晋国从此将要内乱,晋国内乱从成师开始。
话说晋穆侯到了京城,接受宣王嘉奖,宣王并不吝啬,大赏晋穆侯,晋穆侯再一次立功受奖,这让晋国的地位在诸侯中大显荣光,成为北方方牧,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