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松江中山装
    一

    4月的上海,一夜春雨,空气清新沁人。

    清晨,凌子驾车,载着我驶向松江古镇。下车后,才9点钟,游客十分稀少。古旧的民宅已经敞开大门,人们晾晒衣服,手端饭碗边吃边聊天。我背一旅行包,和凌子并肩走在古镇的巷道里,深深呼吸一口几个世纪前的风,略带木头腐朽的霉味。

    行至一户老宅的断壁处,一股烟火香飘然而至,一位老者蹲在地上,面前插了两支蜡烛、两支香,手里捏一叠纸钱,口中喃喃有词。老人身着中山装,深色布料被水洗的发白,但熨得服服贴贴,旁边放一黑色旅行箱。

    “大伯,你也是来游玩的吗?”凌子问道,好奇老者为何在此祭奠。

    老者抬起头,他头发花白,戴一粗框眼镜,微微一笑:“我不是旅游,我是来寻根!”

    “哦,这是你老家吗?”我稀奇地望望这处老宅,门口长满枯草,似荒废了很久。

    老者摇头:“这不是我的老家,是一个前辈的老家。”

    “啊?”我和凌子面面相觑?

    老者现居美国洛杉矶,是一名退休的工程师,他的爷爷曾经住在松江镇,解放后搬迁到广州,他在广州出生,大学毕业后就去到美国。这次回中国参加老同学聚会,结束后专程赶到松江镇。

    “要不要一起喝杯茶,相逢就是缘分。”老者拎起旅行箱,爽朗地笑着。

    在茶坊里,他给我们详细讲述了一段往事。

    二

    1937年,抗战局势日益严峻,沦陷区上海被白色恐怖笼罩,围剿、搜查、抓捕,每天街头都流传些添油加醋的血腥见闻。

    镇上有家“黄记裁缝”,店主是个20岁上下的青年男子,刚娶妻不久,妻子王氏,镇上教书先生的女儿,颇认得几个字。

    一日,夜幕时分,店主正准备收工,一名青年学生慌慌张张地跑来,一边跑一边四处张望,他手里提一个包裹。一进店,就把包裹放到做工台上。

    他脸色苍白,气喘吁吁,悄声对店主说:“请帮我缝补一下这件衣服,后面有破损,前面掉了几个扣子,”他喘了一口气,“还有,补完后能否帮我洗一下,这边有……”,他指指衣服背面,一个手指大小的窟窿,后背半身血迹。

    店主惊得松开手,忙推脱,“算了,我们不会缝补这样的衣服,也找不到匹配的扣子,你找别家吧。”青年学生一再央求,说天黑了,自己赶了十多里路过来的。

    这时,妻子黄氏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