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进窗内的风,带着腥涩泥土气息。
两盅高粱酒入喉,步蘅脸色未改,风过,反散了脸上余温。
适才她组织答案,停顿时长偏久。
封疆候了会儿,末了耐心告罄,只手撑墙,另一只手攥拳垂在腰侧,起身走人,撂了句:“行了,滚去睡。”
“现在?”
封疆呵笑:“磨蹭有好事?留下来听你即兴编鬼故事?”
末了把挂在衣帽架上的一顶棒球帽扣在步蘅头顶,转身离开前还施力摁了那帽檐一把。
帽檐下压,几乎遮了步蘅全部视线,除了可见他那双笔直的腿在她视野内渐行渐远,未滞未停。
**
古刹的夜降临地早,静安师太接到步蘅电话时,已经睡过一轮,刚被院子里酝酿抱小鸡的老鸡不分昼夜辛勤扑棱翅膀的声儿给吵醒。
电话乍接通,静安开嗓搁那头一通骂。
白檐胡同整一片黑漆静悄,灯关了,步蘅全身浸于夜色间,没想到雨后九月的夜如此暗,天光被遮得严丝合缝。
封疆那间房位于院内西首,步蘅置身东厢房,即便夜深静寂,这距离也足够隔音。静安骂出一千分贝也传不到封疆耳朵里去
那骂声介于鸟语和人语之间,步蘅只听她老人家在骂,但她在骂什么,步蘅一概未捕捉到。
等骂声止了,步蘅听不到任何声了才问:“大晚上做扩肺运动?”
静安:“……”
静安口气不善:“你最好有天塌了那等大事。”
步蘅:“鄙人脸皮薄,你能不能别这么凶?”
静安:“有事儿上奏,没事儿睡觉。”
步蘅叹气:“有。”
声筒里传来一阵悉悉索索声,是静安于半醒间紧急穿衣服开灯,同时道:“准奏。”
步蘅引静安回忆:“还记不记得我爸的那个女学生?”
静安师太:“你那死鬼老爸的学生多了去了,连我庵里的扫地小妮子都是,老槐树窝里那麻雀也算半个,谁知道你跟我提哪一个?”
步蘅给出三个关键词:“红裙子,麻花辫,留守儿童。”
静安即刻又骂出声。
步蘅莫名想附和她说一句艹。
但她没有,她忍住了。
这三个关键词,是某一年这城市三百多期《城市晚报》中,最受瞩目的一期里一则爆炸性社会新闻的标题用语。
红裙少女,头绑麻花辫,无邪含苞。
人间魔/鬼,披着衣/冠皮,猥/亵/女/生。
是来自社会弱势群体的泣血控诉。
远赴珠三角务工的家长回乡过年,见经久未见的女儿怕人怕事,内向自闭,逼问下才得知遭逢禽/兽毒/手。
但遗憾精/斑被洗,证据破坏。
一腔胸臆急于迸发,急于为民伸冤的执笔者慷慨陈词,报道一经发表,如巨石惊浪,在社交网络尚未发达的当是时,没有扩散出省,但于本地深度发酵,家喻户晓。
引无数人义愤填膺,带着正义感冲刺鞭笞那逃脱法律制裁的恶/魔。
民意浩浩荡荡,直抵步一聪的生活,于一瞬间让他领会何为世事无常,乾坤颠倒。
里面的人物都用了化名,但在那几千字的描述间,男主人公化名外的其他人物特征非常明显,指向的是做了多年“雷锋”的人民教师步一聪。
步蘅现在回忆步一聪,通常只回忆他那短暂如秋华的一辈子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