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三条石》正文 第二十九章
是一出,明天我就去秦和清那告诉他来领人”

    马翠屏说:“我琢磨着他说的那个李文远有文章,这次打架要是有李文远的事,一准就沾上洋人的边儿,要是那样,还真不好说,明天还得问他,问清楚了再告诉秦掌柜”

    苏如河说:“是吧,你要这么一说,我也觉得李文远有问题”

    今年张天师格外的勤快,头半个月就张罗着上各家登门拜访。

    这一天大清早张天师收拾好行头(衣着打扮)就出了门,脚不停步的直接就够奔了铁厂街。

    自打秦和清搬了家,离着天后宫远了几步,就好像老哥们俩隔了千山万水似的,见面就比往常少了,也别说,都是大忙人,秦和清是天天占着身子,一步不敢离开自己的店铺。天天不错眼珠的把着还不放心呐,几时有过松懈的念头。

    张天师更是忙上加忙,虽然上次借三叉河口之势小胜一把,但还是挡不住外来的侵袭。

    张天师出了门儿向西,顺着城墙根一路就走到了马头东街。早在明初时北大关一带就叫“马头渡”,是纪念朱棣曾在此渡河夺取的皇位。

    马头东街在北大关的东边,因此而得名,到了光绪年间才改叫了估衣街。这条从侯家后一直延伸过来的土路两旁,开始只有一些经营西洋货的小摊贩,和一群围坐在河边上缝穷的老妈子,自打北大关热闹起来,聚集在三叉河口附近的苦力越来越多,

    最早一个叫张永德的人在此开了一家估衣铺,人称“估衣张”。经营一些过时的旧衣服,铺子的字号叫恩隆德,恩隆德没叫响,一提估衣张没有人不知道的。

    老话讲:“富贵不过三辈”人一遇上难处,不论你是穷富,一准就往当铺跑。

    提了家里暂时不用的东西,到当铺换成银子,就为图个一时缓解,等到有了银子再把东西赎回来。

    老天津卫的人还有一句口头语,叫:“当当(当东西)买海货,不算不会过”当然此句是指吃海货的季节短暂,为吃到海货不择手段。但有这种思想支配,可见当东西接“短”(生活一时的窘迫)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手段,

    因此老天津卫的当铺很多,一些过期的,没人领的“死当”,当铺就转卖给估衣街附近的“包房”(中介机构),包房再卖给估衣铺子。

    张天师算得上是当时的名人啦,走一路总是有人和他打招呼,张天师点头应着,远远就听见恩隆德的活计可着脖子在那边唱边吆喝:“这件羊皮袄啊———不缺也不残。穿在您身上———保您热得乎啊……要问卖多钱呀,您给5块钱吧。”

    张天师知道这小子的外号叫做“喂不饱”,其实人家姓魏,叫哺宝,人们叫来叫去的谐了音,从此就叫了“喂不饱”。

    张天师走过去看见他周边围着许多人,都在争着看他手里拿着的衣服。

    喂不饱一会儿又拿起一件娓娓道来:“这件短马褂呀———绸子里、缎子面、没发霉、没虫咬哎———里外全都新———您就捎走吧。

    旁边的一个人抢着他手里的衣服看说:“给我,我要”,又有人也争着抢。

    喂不饱又拿起来一件:“这个吆唤卖,里面三新的大夹袄,就五块八”,

    见没人抢,放下手里那件,马上又拿一件:“这件卖了吧,一块三角钱”,

    又上来一个人抢到手,拿着衣服站到一边仔细看说:“喂不饱,这哪值一块三”。

    旁边就过来一个伙计说:“老姐姐,你拉看看这衣服的料子,正宗的礼服呢,你要是不要,有人要”说着就要接过那妇女手里的衣服。

    那妇女扭身说:“谁说不要,谁说不要。我不许看看,你看这里

-->>(第7/10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